116寡人之于国也
加入VIP免费下载

116寡人之于国也

ID:876104

大小:1.96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走近作者 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 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童年 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家以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童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青少年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成年与晚年时代 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同:孔孟二人都反对武力征伐,提出富国安民的治国思想,并且都以“仁”为本。异:孔子的“德政’’重“修文德”,以此作为“使远人来”的手段,孟子的“仁政”重“民养生”,以此使“天下之民至”。其进步之处在于更了解民众疾苦,承认民众力量。 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了解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在梁惠王35年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本文写的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大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魏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疏通课文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准确翻译重点语句。2.合作学习,正确理解孟子的思想,感悟“仁政”的现实意义,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3.激情投入,感受本文的论辩艺术。 翻译句子(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文言文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重在平常积累和训练。 探究题1.孟子和梁惠王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孟子回答梁惠王的问题时,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回答?参考答案(1)分歧在于对“仁政”的理解不同。梁惠王的“尽心”在于肤浅的治表,而孟子则力倡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2)从两个方面回答了梁惠王的的问题。首先指出“民不加多”问题的症结(原因);然后向梁惠王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措施。 探究题2.孟子描述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参考答案:统治者役民以时,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团结友善,民风淳朴,和谐发展,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给人一种富足,快乐,祥和,美好的感觉。 ①巧设比喻,迂回曲折。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探究题3.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辩艺术吗? 参考答案:①巧设比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探究题3.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辩艺术吗? 参考答案: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2、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4、语气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探究题4.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参考答案:孟子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 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民不加多,何也? 写作训练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用你的生花妙笔,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社会图景,注意使用排比的修辞。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