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寡人之于国也 课文(共6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寡人之于国也 课文(共6页)

ID:876235

大小:18.66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下面是XX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一   梁惠王①曰:“寡人②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③。河内①凶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移其粟④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⑤。察邻国之政,无如①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这是课文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议题:民怎样才能加多?古代以土地宽广,人口众多作为国家强大的标志,因此,梁惠王迫切希望“民加多”,国力强盛,称霸诸侯,但国内多灾荒,于是他用尽心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但是仍然“民不加多”;而邻国没有这么劳神耗力,却也“民不加少”。对此,梁惠王大惑不解,于是向孟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6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二   孟子对曰:“王好战①,请以战喻②。填①然鼓之②,兵刃既接③,弃甲曳兵④而走⑤。或百步而后止,或⑥五十步而后止。以①五十步笑②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①不百步耳,是②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是课文第二部分,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孟子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为什么说梁惠王的“用心”与邻国的“不用心”,就好比“五十步笑百步”呢?原来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只是“治标”的做法,不是“治本”的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治理国家的问题。所以,梁惠王的治政与邻国的治政就如同“五十步笑百步”一样,只有数量上的、形式上的区别,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孟子仅用一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第6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从驳辩的角度看,孟子的技巧也是很高明的。孟子先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和喜爱的事例设喻,“王好战,请以战喻”,不仅使对方感兴趣,而且使对方容易接受。然后举出“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进而反问对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便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观点,两种情况只有数量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不同,就“逃跑”这一点来说,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样,梁惠王就在无意之中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观察问题不能只看形式,要看本质。至此,孟子设喻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突然转入正题:“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大王你如果真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即看问题不能只看形式而要看本质,那么也该明白,你的治政与邻国的治政也同样只有形式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也就不要指望“民之加多”,百姓会纷纷前来归顺于你了。言下之意是,你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治国的策略。   梁惠王听到这里,当然会若有所悟,但也很自然地会生出下面的问题:既然你孟子说我治国只是“治标”的做法,不是“治本”的做法,那么怎样才算是“治本”呢?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从正面提出治国的根本大计在于实行王道。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三   “不违农时①,谷②不可胜食③也;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⑤不可胜食也;斧斤⑥以时⑦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①丧死②无憾③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④之始也。 第6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孟子正面阐释了他的“王道之始”,也就是“王道”的最低纲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实现这个纲领的条件是: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具体的措施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①之宅,树②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③矣。鸡豚④狗彘⑤之畜⑥,无⑦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①,勿夺②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③庠序④之教⑤,申⑥之以孝悌⑦之义⑧,颁白⑨者不负戴⑩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①不饥不寒,然而不王②者,未之有③也。 第6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个层次,从正面阐述“王道之成”的主张,也就是“王道”的最高纲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对这个最高目标,孟子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孟子先从物质的角度,紧承上文,继续提出发展生产的措施和目标: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而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大大提高。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只有奴隶主贵族方可“衣帛”、“食肉”,一般的平民百姓与之无缘,而孟子却提出不仅要使黎民不饥不寒,而且要让民之“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那是一个很高的理想。接着孟子进一步从精神的角度提出要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要倡导敬老尊贤的社会风气。孟子认为,只要按这样的理想治国,“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就一定可以使百姓归顺,天下一统。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解读四   “狗彘食人食①而不知检②,涂③有饿莩④而不知发⑤,人死,则曰:‘非我也,岁⑥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①岁,斯②天下之民至焉。”   这是谈话的结尾,很重要。孟子为什么非要加上这个尾巴呢?我们回过头再读一读,孟子在第二部分指出,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是治标不治本,与邻国的治国只有形式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在第三部分则从正面告诉了梁惠王什么是治本,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治国之策。但是,梁惠王现在执行的实质上是什么样的治国策略呢?它与邻国有什么本质上的相同呢?不说明这一点,梁惠王就不可能认真地进行反思,真正接受王道的主张。于是,这一部分上承第二部分而来,具体说明梁惠王治国的本质之处。梁惠王“好战”、“罪岁”不罪己,行虐政而不行仁政,行霸道而不行王道,这是“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第6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而实际呢?他对外“好战”,“刺人而杀之”,乐于征伐,对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做的是残虐百姓的事情。而对这一切他只是怪罪年岁不好,从来不检讨自己。因此,孟子向梁惠王大喝一声,你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治国之策了,你再不能这么“罪岁”不罪己了。有人用刀子杀了人,却说这是刀子杀的而不是我杀的,这不是非常荒唐吗?你“罪岁”不罪己,与此有什么区别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你如果真能不“罪岁”而罪己,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那么天下百姓就会蜂拥而至,梁魏就不愁国势不盛了。孟子最后的这几句话,斩钉截铁,力如千钧。如果说,他这次谈话,在前面还是遮遮掩掩,拐弯抹角,那末到了最后,则有点直言不讳、刺刀见红的味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6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