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的: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导语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警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概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主张“制民之产”,这些思想在当时都具有积极意义。《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二、熟读课文1.认真诵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三、诵读、梳理第一段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提示:弃甲曳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五、诵读第五段。措施 效果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养生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丧死 →王道之始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无憾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
六、诵读第六段 措施 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七十者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帛食肉,→王道之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黎民不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不寒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七、诵读第七段。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对比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学要点:文言知识点梳理1.词类活用(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名词作动词(2)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作动词(3)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5)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
2.文言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3、通假字直——只 颁——斑 无——毋 涂——途4、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命运较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
作业: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移其粟(lì)于河内 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狗彘(zhì) B.衣帛(bó)食肉 然而不王(wàng)者 数(cù)罟 洿(wū)池C.可以食(sì)肉矣 孝悌(dì)之义 庠(xiáng)序 饿殍(piǎo) D.数(shù)口之家 不可胜(shèng)食 牲畜(chù)狗彘之畜(xù)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给下列句子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或……或……(2)直……耳,是……也 (3)是何异于……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1)数 ①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②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④ 数罟不入洿池
(2)发 ① 百发百中 ②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 野芳发而幽香
(3)直 ① 中通外直 ② 直不百步耳 ③ 系向牛头充炭直
5、文本精品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下列选项中加横线的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黎民不饥不寒。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填然鼓之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弃甲曳兵而走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