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一、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末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二、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三、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知识链接】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战国时期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战国时期家代表人物。著有《》一书。《》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核心是“”思想。四、诵读课文学习文言文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诵读。你能很顺畅地把课文读下来吗?一定要注意读出气势哦。你不妨跟你的同桌读一读,不会读的字音查一查。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第一课时诵读文章,整体感知为文章分段本文共有五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段),第二部分(自然段),第三部分(自然段),(一)诵读第1段思考:1、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2、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3于是梁惠王有了怎样的疑问?4、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5、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A河内()凶()B察()邻国之政C邻国之民不加少()6、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义。河东凶亦然古义:_;今义:_____。7、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文段小结:
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诵读第2、3、4段思考: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他为什么要“以战喻”?3、“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4、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D请(表敬副词,用于向对方表示要做某事)以(介词,用……来,拿……来)战喻E填然鼓(动词,击鼓)之F弃甲曳(拖着)兵而走(跑、逃跑)G多于(比)邻国5、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义。(2)请以战喻古义:_请让我,请允许我_;今义:一般用为请求______。(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逃跑______;今义:_步行______。6、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诵读第5、6、7段思考: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用原文回答)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最后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4、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食:5、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③非我也,岁也——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用原文回答)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无乃尔是过与C.夫晋,何厌之有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填写下句或上句。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一、本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莩”同)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是)(二)疑难实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焉耳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3.非我也,兵也兵: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5.河东凶亦然然: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走:8.或百步而后止或: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孝悌:11.非我也,岁也岁:12.填然鼓之之:13.树之以桑之:1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15.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三)词类活用1.河内凶(凶:)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3.王无罪岁(罪:)4.填然鼓之(鼓:)5.树之以桑(树:)6.谨庠序之教(谨:)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9.请以战喻(战:)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四)特殊句式翻译1.判断句①是亦走也——②非我也,岁也——(否定判断肯定判断)③非我也,兵也——(同上)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2.例装句A.状语后置句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树之以桑——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B.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C.省略句①何也——省主语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二、总结:(一)归纳本文所表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确:1、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2、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4、
统治者不要归罪于年岁,而要不断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真心归附(二)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2.比喻鲜明3.气势充沛,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4、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5、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