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A.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B.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9.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D.一词多义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E.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五.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