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题西林壁》

ID:876679

大小:2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故城县郑口第一小学刘风华教学设计思想: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媒体设计思路:网络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越来越显著。我利用网络上可以利用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元素,借助PP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课前网上搜集与古诗有关的内容环节,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教学主体角色,增强语文教学的情境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种种不足,全面更新优化了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构,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根据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的需要,选择了既能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又能够支持与优化教学活动的媒体与资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过程与方法: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IE6.0以上版本硬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个问题,大家喜欢旅游吗?老师也特别喜欢,今年暑假我就背上我的旅行包,拿着我的登山棍去了一个特别美丽的地方。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庐山图片只见这里云雾缭绕中山花烂漫,蓝天碧水伴着群山环绕;云海日出,夕阳晚照风光无限好。那山,时而连绵起伏,时而危峰兀立,时而若隐若现,时而一峰独秀。泉水抛珠溅玉,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站在这瀑布边我不由得诗性大发,于是我就吟诵了一首诗。谁来猜猜我要吟诵哪首诗?学生回答《望庐山瀑布》。)指生背诵。师:书归正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课前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总结,一会我们将进行闯关。师:此课是我上,此关是我开,要想从此过,拿出本事来!第一关:知诗人,解题意1、学生分小组自由展示搜集到的作者简介2、学生分小组自由展示题目意思,补充相关资料。师:我守关,谁来闯,过关得奖想不想?进入第二关第二关:通诗句,析诗意。学习单展示:1、我读了()遍古诗,我能把古诗()。1、读通顺2、读流利3、背过。2、学生展示朗读,教师指导3、学习单展示字义、诗意:横看,是横着看,本文只从正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的山脉。峰:高而尖的山峰。识:认识。缘;因为。面目:相貌。比喻事物所呈现出来的景象,状态。师:过一关,又一关,一关更比一关难,进入第三关。第三关:想画面,入诗情我能把看到的和想象到得诗的内容画下来!(指生作品多媒体展示)师:一关难,一关险,再过一关敢不敢?第四关:吟诗文,悟诗情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已经很了解了,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苏轼的内心世界,看看对于这些问题你都知道了多少?不懂得可以提出来,让同学们帮你解决?(指定小组拿学习单上来说,其他同学补充)师:作者一边在叙述自己看不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同时,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观察分析才行。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第五关:化人化文,感悟人生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总结:看来同学们都明白了其中的哲理。: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也始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之中,希望同学们也做有心人。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开始课件风景图片教师引导语课件写作要求课件学习要求小组展示各小组补充结束教师寄语分享心声课件古诗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感悟道理教师点拨小组交流:搜集到古诗的资料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