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总结 引言:《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老师在教学《题西林壁》会有怎样的总结呢?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领悟哲理美是《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以诵读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构建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情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 通过教学我也有了点滴收获: 1、教学古诗要把握好诵读和积累关 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注重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领略蕴含其中的美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心理体验中挖掘潜能愉快的探究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语言实践中学懂诗句获得学习古诗的体验建构古诗学习的知识系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古诗教学应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教材中精选的古诗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诗人在为人、行事、作诗等方面有不少轶闻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了解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中的不足: 1、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 2、如何在预设的目标中给学生最大的生成空间?
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实现了预设如何把诗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让诗人的感受成为学生的感受确实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解决好的一件大事要做好真难呀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题西林壁》是我本月的汇报课一直觉得古诗要名师至少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敢拿来展示但由于这篇古诗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所以在纪老师的鼓励下我还是决定试试 新课伊始由于学生去年已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对庐山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故地重游”重访庐山游览西林寺从而引出苏轼的《题西林壁》在了解作者方面课前我已布置学生搜集了作者的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学生汇报时总会犯照本宣科的毛病大段大段的资料文字很生硬地读下来最后还是不知所云所以在汇报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用一两句话介绍你了解的苏轼这样请两三个学生苏轼的身份也就明朗了然后我打出PPT显示苏轼的生平学生边看我边解释“苏轼作为一代文学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我们所读到的《题西林壁》正是其中之一”自然而然地进行过渡 而在理解“岭峰”的区别时课前先让学生查字典上课时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区别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用一两个四字词语形容岭峰的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连绵起伏、高耸入云”之类的词语再把词语套入到解释中解释就更加完整了
然后在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花费了大力气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你会看到怎样不同的景色怕学生一时思路打不开我还找了不同角度能看到的各种图片供学生参考这个环节学生写得都挺不错部分学生还用上了刚学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法一开始我的想法是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就更理解了不同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然而这并不是重点重难点都落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作者虽然已经从不同角度观赏了庐山但还是没看清他的真面目因为他身在庐山中看不到全景由于在前面小练笔的时候过多所以在理解难句时时间反而压缩了感觉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而且为了帮助理解我所举的《画杨桃》的例子也不够恰当经纪老师点拨我才明白《画杨桃》更倾向于“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就画成什么”与本文主题并不一致可比性不强相反用“盲人摸象”或观察学校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