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西林壁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

ID:876864

大小: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并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与他人交流。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情。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理解“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祖国秀美山川)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首古诗,是我们熟悉的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板书诗题) 2、简介作者,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再次朗读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说一下课题的意思?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1、初读,注意读准字音。2、再读,感知其美。那么,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三、借助媒体,自主理解体会。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课件出示庐山风光片)现在大家对庐山又有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述。那么作者眼中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2)生品读。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的,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③纵横杂乱。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岭”是什么样的呢?“侧看”又是怎么看呢?看到的“峰”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一画“岭”和“峰”。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庐山的不同形态。 (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越读越美呀!(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课件出示不同角度看到的杨桃)最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4)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师指导生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后归纳: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四、对比参读,领略不同风格。1、对比阅读,找出异同。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朗读古诗停顿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师配乐范读古诗,请学生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3、请同学们再次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并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五、融情想象,品味多种艺术。1、总结悟理,品味其情境。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写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2、拓展阅读,提升其能力。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课件出示)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3、仿写古诗,飞扬其文采。(1)不识大象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要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要————————————————六、作业乐园。(课件出示) (1)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2)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七、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悟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