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畅言教育《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合肥市秦老师《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写“缘”字。理解“识”“缘”等字在古诗句中的意思;2、有感情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懂古诗句的意思;2、体会诗人在庐山因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在庐山因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的道理;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长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畅言教育2、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在庐山因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的道理;2、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许多风景名胜令人流连忘返,今天老师就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那就是庐山。(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大家边欣赏边思考庐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谈感想,同学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你知道是什么诗吗?(出示课件《题西林壁》)这是北宋著名的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的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2、解诗题: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3、自由读古诗,注意要学习的生字,以及读不准确的字的读音,把它们分别圈画出来。4、检查预习情况。(自读古诗,找出要学习的生字:缘的组词及解释。)5、请学生朗读诗文,思考:读好古诗要注意什么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呢?同桌可以交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在书上标上节奏、重音。6、多种形式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表情读)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师:以前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也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那么谁能说一说理解古诗文的方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长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畅言教育法有哪些?(一)让学生根据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诗意。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理解,教师点拨。(结合课件学习)根据交流的内容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师:作者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的?哪个小组读出相关诗句?(1)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这两句诗你们小组是怎样理解的?A.让学生看课件,体会“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色的多变。(区别“山岭”“山峰”,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不断、从侧面(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来观赏,庐山的山峰——高耸入云。师:作者还从哪个角度观看了庐山?想象一下作者看到的会是什么景象。B.课件出示练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横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着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俯视,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仰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同学们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D.有感情朗读前两句诗。读出庐山景色的变化多端。过渡:为什么作者看到的庐山景象都不一样呢?(观察角度不同)作者由衷地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诗中是怎样写的?(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这两行诗句有哪些疑难?(“缘”字的理解)“此山”是指哪儿?哪个小组来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师:作者已经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了庐山的景象,为什么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师:庐山是那样的雄伟、壮丽、险峻,相比之下,作者是那么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正像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却不能看到地球的全貌。这真是……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长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畅言教育生: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上。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出示课件)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由此受到什么启发?(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不难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客观、多角度地观察。)(二)悟道理。(课件出示)(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地了解事物呢?(盲人摸象、评价一个人、画杨桃)师: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生答)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2)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师: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___________(4)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四、课堂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启发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地、客观地去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峰——景远近高低全面地、客观地——理◆教学反思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长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畅言教育略。用心用情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