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是哪儿?庐山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题意2.释诗句,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等。
《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书写的意思,“西林”指的是江西的西林寺,“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高大的山脉。峰:山的突出的尖顶。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耸立)的山峰,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象各不相同。句解:作者从各个角度对同一座山进行观察,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庐山变幻万千,呈现不同的景象。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伟壮观。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看庐山的?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诗人是从正面、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四个不同的位置看庐山的。启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其结果是不同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认识,知道。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面目:面貌。文中指庐山所呈现的景象。(我)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句解:这两句诗是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出作者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了原因: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品味:
主题归纳:《题西林壁》写了作者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全诗不仅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而且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要真正了解事物,就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
作业:1.练习册2.背书3.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