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题西林壁》执教者李桂焕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学情分析古诗对于四年级学生经常见过,读和背诵比较容易,但是理解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既要在学习古诗时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深入情景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课后还要学习作者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教学构想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既要在学习古诗时仔细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流利的朗读古诗,读懂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读和背结合,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既要在学习古诗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第一课时
引入 二、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1、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2、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3、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古诗。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4、品读悟意境学生自由回答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2)全班交流以庐山神奇秀美的风光吸引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煽起他们探究文本的欲望,以高涨的情绪走进文本,和诗人对话。明确学习方法初步感知理解诗意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2)品读诗名,读书读意1、反复练习古诗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学生默写学生回答问题3、学生齐读4、熟读成诵背诵古诗有感情的读。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板书设计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横→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庐山从不同角度看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学生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的基础上,再适时地出示庐山的不同图片,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山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