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劝学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4

ID:877095

大小:117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劝学 》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积累“假、绝”等文言常用实词和“而”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5.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二、学习方法:积累、诵读、探究。三、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2.关于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21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预习题(一)(一)诵读文章。(二)掌握文言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木直中()绳舟楫()须臾()舆()马槁暴()跂()而望筋()骨参()省()锲()而舍之驽()马金石可镂()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劝学         (2)学不可以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金就砺则利(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6)吾尝跂而望矣(7)而闻者彰(8)假舆马者(9)而绝江河(10)非能水也(11)风雨兴焉(1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3)用心一也(14)用心躁也 3、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变化。有些词却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古今异义现象。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寄托:(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以为:(三)、翻译下面句子:21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课外拓展(一):不禽不兽冯梦龙所编《笑府》有云: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凰相会,语及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请翻译画线句子。(1)凰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2)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预习题(二)1、分别概括文章三个段落的主要内容。21 2、背诵文章。课外拓展(二):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预习题(三)1、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在论述观点时所用的比喻句。21 2、这些比喻说明什么道理?3、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在论述观点时所用的比喻句。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课外拓展(三)“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这句话与文章的什么思想一致?你能就此写一两段有见解性的话吗?预习题(四)1、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2、请分析第三段的“学习需要积累”是如何论证的?3、请你提出一两个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21 课外拓展(四)请收集有关“积累”、“坚持”、“专心”的名言警句、对联或有关的人物实例。《劝学》导学案21 预习题(一)答案l、zhòngjíyúyúpùqìjīncānxǐngqiènúlòu2、 (1)、劝学:劝勉(2)学不可以已:停止。(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4)金就砺则利:动词,接近,靠近。(5)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合乎。(6)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7)而闻者彰:彰:明显,清楚。 (8)假舆马者:假:借助。(9)而绝江河:横渡。(10)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11)风雨兴焉:起。(1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精神和智慧。 (13)用心一也:数词作动词,专一。(14)用心躁也:使用心力。3、(1)“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2)“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三)、翻译下面句子:(1)1、“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2)、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3)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绝”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4)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21 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5)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出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课外拓展(一)(1)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2)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译文: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预习题(二)答案1、第一段用“青与蓝”、“冰与水”、“木成轮”、“金就砺”比喻,强调变化后胜于变化前,暗喻人学习之后就胜于学习之前。2、用“登高”和“驾舟舆”为喻,说明必须借助外物才能提高自己,而学习就是借助外力提高自己的最好方式。3、用好几个比喻来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有成效。课外拓展(二):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啖粥而读音:dàn义:吃,食用21 辄以水沃面音:wò义:浇洗食不给音:Ji义:接济乃至被谗受贬音:chán义:诋毁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B)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有时夜晚昏昏欲睡时,就用水浇洗面孔。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老婆、孩子吃的穿的只是够用罢了。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一层:写其少有大志,发奋苦读。二层:做官关心国事,勇于但当。三层:写其刻苦自励,天下为先的崇高境界。预习题(三)答案1、“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3、“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课外拓展(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之成理即可。预习题(四)答案1、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2、运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运用“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来说明“人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课外拓展(四)如: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壤,方能成其大。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于一日曝十日寒。21 专心: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现代革命家、政治家)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蔡元培15《劝学 》课堂检测(一)班级学号姓名一、梳理文章字词句。二、下面三句话中都有通假字,请找出来并分别解释。(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取之于蓝②寒于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四、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斗折蛇行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五、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1 15《劝学 》当堂训练(一)一、积累巩固一词多义的实词。1、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3)以为妙绝。(《口技》):(4)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2、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3)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二、积累巩固一词多义的虚词。“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21 15《劝学 》课堂检测(二)班级学号姓名一、齐读文章,找出本文的论点。二、全文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这一个观点的?请概括。21 15《劝学 》当堂训练(二)一、请在文中找出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一个观点时的标志性的句子。21 15《劝学 》课堂检测(三)班级学号姓名1、阅读第一自然段,分析找出在论述观点时所用的比喻句。2、怎样理解这几个比喻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几类?这是属于哪一种论证方式?21 15《劝学 》当堂训练(三)阅读第二自然段1、根据对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的思路,分析第二自然段在论述观点时所用的比喻句,怎样理解这几个比喻之间的关系?2、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21 15《劝学 》课堂检测(四)班级学号姓名阅读第三自然段1、本段在进行论证过程中,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列举了“骐骥”和“驽马”、“金石”和“朽木”、“螃蟹”和“蚯蚓”,有什么作用?这又是哪种论证方式?21 15《劝学 》当堂训练(四)一、思考: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21 15《劝学》课堂检测(一)答案:二、(1)有——又暴——曝(晒)(2)生一一性(禀赋)(3)知——智(智慧)三、C点拨:于:从/比;而:表递进/表转折。四、C点拨:C.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五、(1)有才能的人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向他人学习收获大。21 当堂训练(一)1、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点(4)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2、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3)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二、①c②b③f④d⑤f⑥a《劝学》课堂检测(二)答案一、学不可以已二、1、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2、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3、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当堂训练(二)一、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功在不舍5、用心一也《劝学》课堂检测(三)答案1、用了5个比喻句分别为:“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21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讨论,此答案仅作为答题思路的参考)比喻论证。当堂训练(三)1、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比喻论证2、成理即可。《劝学》课堂检测(四)答案1、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金石”和“朽木”的“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共同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对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对比论证。当堂训练(四)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21 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使用说明:本题答案的分析部分不要求学生能尽述完全,只要能分析合理即可)2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