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肇庆市广宁县中华西小学陈新连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明白看待问题要全面的道理。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他们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来完成教学任务。应当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放飞想象,品读语言,做到有感情诵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入境学生永远是课堂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一、 谈话与导入1、 师生谈话:大家旅游去过哪些地方?2、 师出示庐山风景图片,简介庐山。3、师: 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4、 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5、对照图片讲讲题意。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2、划分节奏、标出重音、有感情地试读。3、 指名读、齐读、范读。三、 理解与感悟1、出示小组学习卡:智攀庐山。①、自查字典或工具书,理解“岭”、“峰”的意思。尝试用简笔画画出山岭和山峰。②、理解词语“横看”、“侧看”、“识”、“缘”。③、通过讨论,我们小组知道了:庐山从面、面,处、处、处、处看,所看到的面目都不同。2、放飞想象: 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正面看庐山,;
从侧面看庐山,;从远处望,庐山;从近处看,庐山;从高处俯视,庐山;从低处仰望,庐山……3、探究: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4、新旧知识联系:复习课文《画杨桃》。5、不同的角度看,所看到的庐山面目不同,作者不禁发出什么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6、是什么原因导致看到的景象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7、出示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8、怎样做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呢?9、尝试作诗要识庐山真面目。。四、回归诵读。 提供四段背景音乐(①古琴曲《高山流水》;②古筝曲《渔舟唱晚》;③二胡曲《平湖秋月》;④笛子《春江花月夜》),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五、拓展与积累。1、积累描写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登庐山》。2、认识苏轼,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