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题西林壁古诗的作者 苏轼 题西林壁的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苏轼的典故: 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佛寺趣事 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