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世界上有两大涌潮现象:一处在南美洲亚马逊河的入海口;另一处则在中国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市。由于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口状,它的出海口宽度达100公里,而溯江而上到达海宁的盐官已不足3公里,可这时江潮却以每秒10米的流速向前推进。涌潮受到两岸急剧收缩的影响,水体涌积,夺路叠进,潮波不断增高,潮头便形如立墙,势若冲天,举世闻名的海宁潮便由此形成,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海宁潮一天两次,昼夜间隔12小时。但由于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涌潮的强弱也参之有规律地变化。每月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到二十,均为大潮日,故一年有120天的观潮佳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为传统的“观潮节”,民间奉为“潮神”生日,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举行各种仪式,祭奠“潮神”,祈求平安,寄托美好心愿。
一潮三看四景:海宁潮高、多变、汹猛、惊险,不愧为“天下奇观”、“世界第一涌潮”。海宁大缺口观“碰头潮”,盐官观“一线潮”、老盐仓观“回头潮”,观潮胜地公园夜间观“半夜潮”。
千百年来,天下奇观海宁潮曾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巡海宁;历代文人墨客,从庄子、司马迁、白居易、苏东坡到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一睹天下奇观的雄姿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佳作;历史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也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文。
教学目标: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3.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合作学习、讨论探究: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4、你喜欢哪些句子,与同学交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一:潮来前闷雷滚动二:潮来时雄伟壮观三:潮去时余韵犹在
听力训练:听老师读这段话,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思路引导,背诵壮观: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创设情境,运用语句:1.积累词汇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2.运用词汇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八月十八,我去海宁观潮。(时间)江面上(),岸边却早已();(时间),从远处传来的潮声犹如(),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处出现了();不一会儿,那条白线拉长变粗,(),再近些,浪潮是一浪一浪像六七米高的(),一浪一浪像千万匹(),此时的潮水声犹如(),连大地都在惊颤;(时间)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涌来,而堤下的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这真是()啊!
八月十八,我去海宁观潮。(这天早上)江面上(风平浪静),岸边却早已(人山人海);(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的潮声犹如(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处出现了(一条白线);不一会儿,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那浪潮是一浪一浪像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此时的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连大地都在惊颤;(霎时)潮过去了,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而堤下的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这真是(天下奇观)啊!
观潮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山崩地裂城墙现钱塘奇观天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