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案共1课时1 观潮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1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2、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3、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情分析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观潮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听课文朗读,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a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的读音,并组词语。 b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分段细读,学习第二段。 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学习第三段。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①指名学生读第三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五) 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2、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