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沾益县西平小学姜秋菊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出版社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为“神奇的自然景观”。这个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编排了《古诗三首》、《观潮》、《火烧云》三篇精读课文和《四季童话》一篇略读课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受震撼。我的板书设计就将力图将课文重点段落的写作手法、让人体会深刻的词语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学习中重现“大潮”惊心动魄的场面。二、学情分析首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语文学习内容由词句向篇章过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训练;其次,我们身处云南,与江浙一带的生活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景方面做更多努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四、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因为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因此教学本课还能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而我的板书设计就将帮助学生有条理的完成对课文描述景象的理解和复述。五、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紧扣文题,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六、教学活动中的板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学生对这样的景象充满期待,然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并为他们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初步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想象的时刻,我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到课文中来,我说:“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课文描述的景观吧。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5页”
。与此同时,我相机板书课题:“观潮”。书写时,我注意书写的笔顺,因为教师任何一个时候的书写对于学生的影响都是很重要的。(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梳理顺序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我在课题的“观”字上做了一个着重符号,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观”字的理解和认识,然后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课文中自己感受一下大潮的景象,然后将自己在阅读中“观赏”到的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和大家分享。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阅读的新思想,让他们自由的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对这个学习任务的信息反馈学生自由大胆,我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当然,这时他们的回答条理性不一定很强,对观潮顺序的发现也一定不够充分。但这也正是我教学的一个转折点,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后故装苦恼的模样说:“你们说得都挺不错,但是怎么我听着有点乱呢?请大家以小组形式再读课文,好好找找作者到底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大潮景象的?好吗?这个问题就将学生的阅读思维统领到寻找课文写作顺序的思路上来,在布置了教学任务的同时,我相机在黑板上画下这个大括号,并写下“观潮顺序”四字,括号后的空白就是学生学习的领域,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板书上看到自己的学习方向。通过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观潮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在学生反馈信息的同时教师立刻板书。这时学生的汇报和板书的呈现形成同步,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很好的调度。(三)抓住文眼、理解课文、学习表达我说:“大家准确的找到了作者观察大潮的顺序,现在就可以将你们感受深刻的句子、词语按顺序进行第二次汇报了!谁愿意给大家介绍潮来前的景象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前两次的学习信息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就是为了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的汇报因为经过梳理就不会混乱。而我在引导学生反馈中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受大潮的景观。
学生汇报“潮来前”的段落时我指导他们紧扣“江面平静、薄雾笼罩”来感受潮来前的平静,我将“江面平静、薄雾笼罩”也相机板书,我鼓励学生反复朗读,充分感受这时的平静,接着我提出问题:“这样平静的江边,有什么是不平静的呢?“学生立刻发现观潮的人们心情的不平静,他们在迫切的等着大潮的到来,于是我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汇报激情:“大潮终于到来了,谁来给我们介绍潮来时的景象呢?”这个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学生不仅要能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介绍课文内容,还要实现能在阅读理解中复述课文的目的。这时的板书作用尤为重要。学生在反馈自己对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时,教师相机板书重点词语“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白浪翻滚”“山崩地裂”。学生此时的汇报在内容上是准确的,但在阅读情感上会差一点点火候,这就是学生说的生活体验上感性认识不够造成的。因此,我为学生准备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让学生从视觉上充分得到感受体验,学生看了录像犹如身临其境,这样就能对大潮的宏大气势有进一步的理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也对背诵课文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随后我请学生复述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表述我给予鼓励和肯定。在个人复述的基础上我还请全班同学尝试背诵课文,不能背诵的同学允许看书。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并能背诵。”随后我出示课件,请学生将其中括号里的内容口头回答出来。这个小小的练习不仅是又一次对课文的复述,还是对这个部分写作顺序的梳理,学生回答结束就能明白,作者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的情景。我也随即进行板书,因为这是学习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明白观察事物要有相应的顺序,在有序观察下还要学会有序的表达出来。最后是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大潮退去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学生很容易就找到“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这两个关键词语,我也相机板书,随后引发学生思考:“大潮已经西去了,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江面依旧风号浪吼,这能让你感到大潮的什么特点呢?”学生立刻感受到大潮的宏大气势。
(四)梳理小结、整体回归、拓展感知接下来,我充分利用板书来进行课文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充分感受了大潮的景观:潮来前,江面一片平静;潮来时,江水气势不凡;潮去时,江水依旧风号怒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样的景观吗?学生立刻就能用课文里的词语“天下奇观”进行形容,我也立即板书:天下奇观。这时我会请学生将“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进行对比,学生会明白两个字的不同含义。我还对今天的学习做这样的拓展:“今天我们一同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天下奇观”,大家都为之惊叹。我们还学习了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天下的奇观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云南的石林,这里的景色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来说简直是太神奇了。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的方法将我们云南的“奇观”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云南山的美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