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纤夫
感悟品读探究(一)秋晚的江上
感悟现代诗文阅读飞船即将陨落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miǎn)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了解作者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朗读示范
问题:这首诗通过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静谧、绚丽、和谐的景象?答案
归巢的鸟儿、西沉的斜阳、滔滔的江水、白花花的芦苇等。
品读
品读第1节
问题:鸟儿在做什么?状态怎样?
问题:“驮”字突出了什么?答案“驮”字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问题:“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答案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品读第2节
答案问题:“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问题: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探究
探究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明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探究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明确: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二)《纤夫》
纤 夫廖公弦一个个埋着头拉纤,一个个躬着背拉船,能拉走一天天,能拉去一年年,这几十条紧绷的绳索,曾拉着中国的时间。我们向纤夫们致敬,爱他们勤劳、勇敢,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但是,别再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船。点击播放朗读
品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其中有破产的农民、退伍军人、失去信任的神父、流浪汉等,然而在每个奴隶的心中都燃烧着一把不屈的火焰,他们祈盼着世道的改变。
《纤夫》中哪些诗句描绘了纤夫的辛苦劳作?哪些诗句形象地歌颂了纤夫勤劳勇敢的精神?陈可之弥足珍贵的纤夫答案问题
纤夫的辛苦劳作——“一个个埋着头拉纤,一个个躬着背拉船,能拉走一天天,能拉去一年年。”纤夫的勤劳勇敢——“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
品读第1节
问题:这一节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纤夫的辛苦劳作的?答案一是拉纤的苦和累,躯体严重受折磨(“埋头”、“躬背”);一是拉纤时间漫长(“一天天”、“一年年”)。
品读第2节
问题:“晨把太阳拉出,夜把新月拉弯……”这两句用直白的话应怎样表述?原句好在哪里?答案直白说法——日出前就开始拉纤,一直拉到月儿升上天。原句用夸张的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把纤夫的劳动诗化了、美化了,也把纤夫的形象巨人化了。
探究
作者一面称赞纤夫“勤劳、勇敢”,一面又说“再别劳驾纤夫,去拉历史的航船”,你认为矛盾吗?说说自己的看法。答案
不矛盾。时代不同了,要使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祖国富强,仅靠勤劳勇敢,仅靠简单体力劳动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
想一想并写一写:我们可以向纤夫学习什么精神?布置作业
认识点击播放观看视频:《最后的裸体纤夫》
再见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