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背诵全文。2.掌握重点实词“说”“相”“传”“贻”,以及重点虚词“于”“乎”“其”。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事理结合的写作方法。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预习检测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第3段举出备受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文章第4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1)师者, 。 (2)是故无贵无贱, , ,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课后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句读( ) ②近谀( ) ③郯子( )④苌弘( )⑤老聃( )⑥经传( )⑦贻之( )⑧巫医( )⑨师襄( )⑩李氏子蟠( )2.重点实词(1)师说(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君子不齿( )(5)圣人无常师( )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3.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4.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小学而大遗( )5.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 )(2)小学而大遗( )(3)吾从而师之(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6)吾未见其明也( )6.重点虚词(1)于①而耻学于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不拘于时( )(2)乎①生乎吾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其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⑤郯子之徒( )7.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而耻学于师( )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7)不拘于时( 能力提升1.人为什么要从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论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4.除了对比论证,本文第3段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5.虽然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当时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完全文后你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参考答案预习检测1.(1)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拜他为老师。(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2.“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这样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4.(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3)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课后作业1.①dòu ②yú ③tán ④chánɡ ⑤dān ⑥zhuàn ⑦yí⑧wū ⑨xiānɡ ⑩pán2.(1)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一种。(2)岂,难道。(3)无论。(4)鄙视,不屑一提。(5)固定的。(6)不一定。(7)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8)赠送。3.(1)“受”通“授”,教授。(2)“不”通“否”,不,不要。
4.(1)学者,古义:泛指求学之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结果,连词。(3)从而,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并且。今义:因果连词。(4)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5)小学,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与“大学”“中学”相对的“小学学校教育”。5.(1)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问题、大的问题。(3)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5)圣、愚,前面的“圣”和“愚”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6)明,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6.(1)①向;②对于;③比;④被。(2)①相当于介词“于”,在;②相当于介词“于”,比;③语气助词,不译;④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问,译为“呢”。(3)①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②代词,他的;③代词,指书。(4)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助词,辅助宾语前置。⑤代词,这些。7.(1)判断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句。(4)判断句。(5)宾语前置句。(6)“问”前省略主语“人”,“则”前省略主语“其”(耻笑人的人)。(7)被动句。能力提升1.(1)①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2)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在批判“耻师”的风气时,作者充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共有三组对比。第一方面是“古之圣人”从师的结果和“今之众人”不从师的结果的对比,第二方面是从自身“爱其子”择师与“于其身”耻师的对比,第三方面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师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证力量,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一系列慨叹、责难的语气,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形成一种不可置辩的批判力量。3.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4.主要是举例论证。孔子作为圣人,特别是读书人推崇的圣人,尚且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他们学习,那么作为在各方面还比不上孔子的士大夫之族就更应该从师学习了。本段举出此例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既阐明了从师的意义,也说明了从师的原则,同时又与第二段的“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可谓是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还有引用论证。作者在引用了孔子的事例之后,自然引出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进一步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从而证明“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和论述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而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又照应了第一段,可谓是前后照应,严丝合缝。5.可以说,韩愈的这篇文章还是写给以下两种人看的: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那种社会风气给作者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来的喜悦的。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上和老师顶嘴,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才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