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爬山虎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通过观察想象,自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自读感悟,从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紧扣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好习惯。4、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难点 教学准备: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阅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瑰丽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了欢了……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观赏一种植物。1、电脑出示:一座房子,外面的墙壁爬满了一种绿色植物。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这种绿色植物是什么?。 3、仔细观察爬山虎,说说最引起你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课文时谁写的吗?(出示课件介绍作者)。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自然亲切;画面观赏,激发兴趣;问题引领,促进悬念。新课的导入应兼具多种功能,这样,下文的深入学习才会左右逢源,水到渠成。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2、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3、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4、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这跟什么有关系?(学生各抒己见)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珍惜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和感受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要给学生多元解读、立体感悟的开放话题,给学生留下各抒己见的空间。三、自读探究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出示爬山虎脚的图片。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提问: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一段哪一个词可以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些同学学得更快、更好。
2、(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触--→巴--→拉--→贴 3、齐读 4、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5、指导朗读 6、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7、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8、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后自己发表看法)9、小结:爬山虎不只向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 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文,老师巡视) 1、读完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脚和墙有着什么关系?课文哪个自然段说明了这种关系?3、
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是文章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汇报交流,补充评议,合作完成。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四、迁移运用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的特点)3、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地方,在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像……像……(细丝)颜色:嫩红(灰色)爬的动作:触一巴一拉一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