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嘴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导学设计主备:段雪梅一、学习指南1.课题名称:6爬山虎的脚2.达成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习重难点: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4.学习方法建议:以读代讲,以说代教。5.课时安排:2课时二、导学设计导案设计个性化意见及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注明课堂练习)
开门见山,让学生在感官上对爬山虎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情境交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抓重点词进行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适时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全面交流互动 通过作比较,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爬山虎脚的特点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学习写作方法,如运用比喻、拟人使句子写得生动具体。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新课 1、 出示爬山虎的挂图:你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2、 导入:啊!爬山虎与其他攀援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出示自读要求:A、难读的长句子多花一些时间读顺。 B、 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试着分段。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爬山虎的普通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从一些关键词中你提取到什么信息? 四、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却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3、播放幻灯,显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美读第二自然段。 4、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A、 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作用:很自然地连接了“刚长出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 B、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 6、 齐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1学生交流、说一说对爬山虎的了解。 2、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爬山虎的一些资料。 1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 读后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 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至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交流:抓住“满是”“也有”“一大片”等等词,体会爬山虎的常见。 3、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关键词。 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抓住“嫩红”“嫩绿”来体会其颜色的美。 B、 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例一:“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时落实“漾”字。 例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运用的准确性和“那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爬山虎的叶子,回忆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出示挂图) 2、齐声背诵第二自然段。 3、导入: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的叶子、动态的叶子,都给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是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吸引我们的地方? 二、研读第三至五自然段,交流体会 1、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C、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吸引点二: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样子吸引人。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关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用“*”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 B、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就是怎样?复述有关句子。 “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体会爬山虎努力向上,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精神。 D、引导体会:“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蛟龙的爪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与蛟龙的爪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E、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学生抓关键词,交流,体会爬山虎的常见。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赏析重点语句。1学生想象说话2、 交流: 吸引点一: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我们。 A、出示实物,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B、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发现作者从位置、数量、颜色上来具体描写,并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学生观看幻灯片,交流、 领会作者的写法。吸引点三: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A、出示: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根茎。B、哪些词可以让你感受到脚的牢固? 抓住“相当”“要是„„休想„„”“一根茎”来理解体会。 C、指导朗读。 3、小结:爬山虎的脚是这么吸引我们,怪不得作者要以爬山虎的脚为题目。 4、齐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再次感受爬山虎脚的无穷魅力。 三、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1、 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也作了十分具体要求详细的描写,但是为什么前面写它的叶子的特点呢?(讨论第二段是否可省去) 2、 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3、 背课文2、3、4自然段。。 四、课外拓展 根据课后的提示来泡豆子,写观察日记。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看图回答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学生读第三至五自然段,交流体会 读句子、抓重点进行体会交流,回答问题学生比较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相似之处 抓住重点词进行体会学生齐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观察写作。板书:6爬山虎的脚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象蜗牛的触角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三、学习资源推荐
爬山虎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爬山虎占地少、生长 爬山虎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由于爬山虎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而且由于叶片与墙面之间的空气流动,还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它作为屏障,既能吸收环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飞扬的尘土。爬山虎的卷须式吸盘还能吸去墙上的水分,有助于使潮湿的房屋变得干燥;而干燥的季节,又可以增加湿度。爬山虎①亦称“巴山虎”“地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爬山虎与垂直绿化垂直绿化又称攀缘绿化,是利用攀缘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长的一种绿化方式。爬山 爬山虎虎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攀缘植物。正如《爬山虎的脚》中所说的,它依靠吸盘沿着墙壁往上爬。种植的时间长了,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开黄绿色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这就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富于变化。除爬山虎之外,牵牛花、紫藤等也可供垂直绿化。
四、困惑与建议(反思)《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叶老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没有触着墙以后脚的变化。课前已经让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对于爬山虎的叶子、脚能直观地看到,所以教学本课把难点确定为爬山虎怎么爬的。课文的重点是写爬山虎脚的3-5自然段,非常生动形象,怎样让这些富有生命的语言内化成孩子自己的语言,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呢?课文第三自然段,叶老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但有些词孩子们不去“咬”,不去“嚼”是很容易忽略的。比如“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孩子们不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蜗牛的触角”这些词嚼透,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不能勾画出爬山虎脚准确的样子。怎样引导孩子把这些关键的词语读到心里去呢?我先让孩子们自由读书本上的语句,然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并请两位学生画到黑板上。结果这两个孩子都没有画准确。我借机放足时间让他们反复朗读,寻找画的不足,这下,大家情绪高涨,认认真真地朗读起来,通过对语句的推敲,大家一起一点一点修正了图画,看到黑板上正确的爬山虎脚的简笔画,大家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读这段文字就更带劲了,很多同学当堂就会背诵。课外拓展环节我让学生泡绿豆进行观察,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真正让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