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2020高一语文2.2《师说》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和句式。2、“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2、解题。《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3、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师说( ) 游说( ) 小学而大遗( )句读( )六艺经传( ) 谄( )媚 或不( )焉 贻( )之谀( ) 郯( )子 苌( )弘 老聃( )李蟠( )(2).读准句读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人非生而知之者(3)指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的含义: 学者 句读 百工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 六艺4.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课堂交流展示】一、理解文意1、诵读第1段,小组对抗,指出读错或停顿不当的地方,对照注释翻译。(提示)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学者所以从而(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者 2、学生诵读第2-4段,对照注释翻译。(1)、学生小组讨论存在的困难,有不明白的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提出疑问。(2)、小组展示成果,请小组代表翻译本段,如有不通的地方,本组其他同学补充,回答完毕后,其他组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自由发表,也可以进行补充。3、掌握以下重点实词和虚词。 【师】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A.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作“姓”讲 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A.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 A.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其】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C.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多么)【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形容词 以相师为耻二、研习文本(一)、研读第一段:1、引导学生分析层意,并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2、问题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二)、研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2、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3、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三)、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示: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角度:正面论证。所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本资料为共享资料来自网络如有相似概不负责2、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3、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四)、研读第4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五、欣赏品味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六、总结全文。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课后巩固】1、完成《同步导学练》的本课练习。2、思考: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3、写一篇《师说》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