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练习1 一、基础训练 1.对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多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则耻师焉,惑矣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吾未见其明也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要准确把握同类活用的类型。①②两个“师”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当“从师”讲;③④两个“其”字,③是副同当表推测的“大概”“恐怕”讲,④是代词,指士大夫之族。 答案:D 2.找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A.受—授; B.不—否; D.生—性。 答案:C 3.下列加点的词全属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①臣请完璧归赵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④大王必欲急臣 ⑤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⑦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⑧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 D.①④⑦⑧ 解析:①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地”;②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④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急”;⑤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⑥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宾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⑦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⑧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答案:C 4.判断下列句子分别属于哪一类( ) A.宾语前置句 B.定语后置句 C.状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3)舜以天子询于匹夫 ( ) (4)诚取善之弘也 ( )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 (6)古之人不余欺也 ( )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8)不拘于时,学于余 ( ) 解析:要准确把握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特征。 答案:(l)B (2)A (3)C (4)B (5)A (6)A (7)C (8)C 5.下面的句子,朗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发语词后要停顿,主谓成分之间要停顿。 答案:C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几层进行论述的? 简要分析。 解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准确判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答案:
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三层进行对比论证: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在纵向比较中点出时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在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土大夫”作对比,在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句读之不知 读,dòu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 谀,yú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 攻,学习,研究 解析:A项或,“有的”。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解析:C项指“老师”,其他三项意为“从师”。 答案:C 9.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圣人无常师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A.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B.①圣人没有普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C.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D.①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②三人同行,里面一定有曾当过我老师的人。 解析:要准确把握关键词语“常”“有我师”的含义。 答案:C 10.在“从师”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士大夫之族 ③圣人 ④君子 ⑤郯子之徒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判断。
答案:C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颇知属文 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 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 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 寓书:家信。 解析:寓书:寄信。“寓”有“寄”“托”之意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解析:B.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A.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荒田:没有开垦耕种的田地出;D.故乡:家乡。 答案: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契丹主待之益厚 ②行李之往来 B.①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 ②以其无礼于晋 C.①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①代词,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于:介词“对”;C.安:哪里,怎么;D.所以:……的原因。 答案:A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 ①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②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③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④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⑤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解析:主要是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还有延徽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答案:C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忌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解析: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答案:C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 (2)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解析: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答案:(1)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2)因此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