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ID:879436

大小:2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爬山虎的脚四年组孙岩一、说教材《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出自于叶圣陶之作,是一篇通俗易懂,适宜儿童阅读的写景文章。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爬山虎的脚生动具体。课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爬山虎美丽的叶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的这两部分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爬山虎的脚这么努力地一步一步往上爬,就没有这满墙的绿色波纹似的叶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课文的第二部分——爬山虎的脚。作者对毫不引人注意的爬山虎的脚的描写得很细致,可见作者观察多么仔细。第3节中“今年我注意了”一句点出了作者开始“留意”了。因为好奇,所以去“留意”观察了,于是就有了以前没有的发现——“原来它是有脚的”。这一发现,又引发了作者进一步的好奇——那脚究竟是怎么爬的?又去“留意”观察了,于是就又有了新发现——爬山虎的脚的两种情况,而这些发现是在一段时间内作者观察所得。为什么作者要写“今年我注意了”?正是因为他对爬山虎这一不起眼的植物产生了好奇,想要弄明白一些事,才会去仔细观察。而正是因为作者留心观察了,才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这也正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基础呀!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生动具体,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的范例。如,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文中是这样描写:“它们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作者观察那么仔细,用词精准,描写优美细腻。所有的叶子是“一顺儿朝下”,并且是“均匀地铺”,“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对“均匀地铺”的进一步说明,正因为如此,清风拂过,才会有“漾起波纹”的感觉。一个“漾”字与“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相对应。“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动态中的爬山虎叶子更是好看,让人读来仿佛这一墙绿得那么鲜艳的叶子就在眼前,美得很。这么精彩的段落,值得学生背诵积累。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整体到部分到细节的顺序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让人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2、4自然段。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三、说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懂得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导语: 同学们看到过,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它们软软的藤攀着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也有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它是谁?(爬山虎)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吗?它是怎么往高处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简介叶圣陶。 2、对课题质疑。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读第一自然段,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2、读第二自然段,你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吗?为什么?出示满墙遍是爬山虎的图片。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文中那句话解释“均匀”的意思?四、细读感悟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分别讲了哪一方面的内容?2、抓住特点,勾画位置(1)默读课文,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B位置:茎上,叶柄的反面C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D颜色:嫩红(2)叶老先生的描述真是太详细生动了,读了这段描写我仿佛亲眼看见了他所描述的画面。指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边读边想象,看看你能不能将叶老先生的描写画下来。能画下来说明你真的读懂了。3、抓住动词,研究“怎样爬”(1)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定要用上你勾画的词语哦。A触变巴拉紧贴B现在课桌就是墙,你就是爬山虎,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演示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一会,我找同学上台来演示。C两名学生互相配合,一人读课文,一人做动作。其余学生评价。D哦,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动手帮演示的同学:将“脚”拿下来,继续爬)是这样吗?研究“一脚一脚”(2)看,爬山虎的脚此时像什么?图片出示4、抓住区别,观察变化 (1)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这样的变化?没触着墙萎痕迹没了触着墙变成灰色牢固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生长地方爬山虎的叶子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特点 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                  爬山虎的脚   怎么爬 触、巴、弯曲、拉、贴变化第二课时一、回顾全文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回忆一下围绕着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特点、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爬山虎脚的变化)二、品悟内在联系1在这几部分内容中,你觉得作者描写得最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第二自然段)2作者是如何把爬山虎的叶子写活的?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幻灯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阅读提示: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美?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观察到的?(学生认真读文思考)A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叶尖一顺儿朝下:观察细致入微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B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想象:动态美,边观察边想象C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不几天、嫩红变嫩绿:长期观察,发现变化 3那孙老师不明白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叶老先生为什么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它与爬山虎的脚又什么关联吗?(对比阅读)原因一:后文介绍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时说到“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文章介绍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介绍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服务的。原因二: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是爬山虎的脚的功劳。原因三: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会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引发了作者思考,进而研究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爬山虎脚的秘密。三、学会观察方法1哦,原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能如此均匀地铺在墙上,是爬山虎脚的功劳啊!也正是叶老先生看见了爬山虎叶子在墙上铺的的那么均匀,才会想要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从而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秘密的。那他是怎样观察到这一秘密的呢?请你从文中找到答案。2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3、4、5自然段,它们分别介绍了爬山虎脚的哪些秘密?读读这些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发现作者是怎样观察到这些秘密的?A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观察细致入微:位置的描写、颜色的描写观察想象: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角B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长时间观察,发现变化:触、巴、弯曲、拉、紧贴(抓住了动词)C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角的变化长期观察,发现变化:触着墙的、没触着墙的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1.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打破了“观察就是看”的观念,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了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方法,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简单的看,还要——动手寻找、长时间观察变化。除“看”之外,你觉得还可以怎样进行观察?(摸、闻、听、尝……)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3、观察一株植物,时间为一周,留心你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做好观察记录。 反思:国庆前期听了迎宾路小学一节语文课,接触了一种教学新模式:第一课时,解决字词,读懂课文;第二课时就文章的写作特点展开教学,学习文章写作方法。本次教学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面对经典课文,我深入研究,挖掘文本的特点,找到写作特点上的切入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叶子的描写与爬山虎脚的内在联系。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围绕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中心问题“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展开教学。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问题的设计也略有不同,目的在于解决本课学习重难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条理的回答问题。比如:第二自然段阅读提示出示中心问题“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最美?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观察到的?”,而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就是围绕“默读课文3、4、5自然段,它们分别介绍了爬山虎脚的哪些秘密?读读这些句子,从这些描写中,你发现作者是怎样观察到这些秘密的?”长此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写法,最终目的还在于指导学生写作。如果我能在引导学生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之后,再指导学生观察之后如何写好就更具有指导和实际意义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