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单位:新开口镇小学姓名:张海霞日期:2016.9.10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背诵课文部分句段。【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谁能背背这个自然段?2、出示满墙遍是爬山虎的图片。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3、齐背第二自然段。4、爬山虎的叶子能在整面墙上展示它的美丽,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板书:脚)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功臣吧!大声齐读课题。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2、汇报交流。师:首先我们一起学习交流第三自然段。1)初读感知抓特点a.用括号标出具体描写以下特点的语句。爬山虎脚的位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爬山虎脚的具体样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脚的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b. 佳句欣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c.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d.朗读:填空并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2)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作者观察非常仔细认真!注意)3)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板书:独特)你们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吗?师: 研读讨论第四自然段1)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动词。(动词:触、变、巴、拉、贴)2)细读感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也是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这句话里“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它必须在墙上贴得很紧,才能保证一脚一脚往上爬。)3)佳句欣赏;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比喻生动形象)4)填空练习并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齐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5)朗读练习并背诵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师:小组结合自由讨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与墙的关系)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时的变化: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牢固)小结:第3、4、5自然段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三、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欣赏儿歌:爬山虎呀真厉害高楼大厦任你爬不怕高来不怕累勇往直前不退缩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五、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独特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怎样爬 触→变→巴→拉→贴留心细致地观察没触着墙与墙的关系牢固触着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