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秋兴xìng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的以“相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律诗,共有八首,是杜甫七律的代表作。“玉露凋伤”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鉴赏第一步看题目
南少陵以西,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有《杜工部集》。鉴赏第二步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自称少陵野老,曾居长安城
公元759年,为避“安史之乱”,47岁的杜甫弃官携妻儿由陕西漂泊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好友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病逝,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公元770年冬58岁,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在一条破船上。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概述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联析(首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汹涌而远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辽阔而浓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时间“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空间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时间“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空间——暗提京师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以景结情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译文:
任选一联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惊涛骇浪,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样的景物又形象地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这句诗既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人把自己深刻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情景和谐统一。
颈联: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以两幅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总结《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