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而且被安排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单元中。借助教材编排这一特点,我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神话这一文学体裁,了解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并能初步感知神话故事富于想象的特点,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神话的窗口。一、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劈撑化用王尚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晰,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很多老师都用三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这样的设计很巧妙,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细想想,“开天辟地”已经将撑开天地和身化万物包含在内,这样的概括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误解,似乎“开天辟地”的含义只是劈开天与地。不如只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劈”“撑”“化”,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既写出了盘古开天地的全过程,又让盘古的的动作、形象在脑海中栩栩如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复述,让故事的细节清晰于头脑之中,使故事生动丰满,而不只是在学过之后记住一个故事的名字。“劈”“撑”“化”这三个字就应该是这篇课文的灵魂,倾听到了它发出的声音,才能把这个故事刻在脑子里,印在心上。
二、对偶句的初识与积累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走”就是徜徉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徜徉就是散步,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散步来得更高贵,更雅致,更富有诗意。不能像我们平时看小说一样走马观花,风卷残云,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到了几组反义词,“轻和重”“清和浊”“上升和下降”,还有一组近义词“缓缓和慢慢”。这些词语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都不陌生,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发现它们,课文中也给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同时,课文中把这些近义词反义词用在一起,就成了字数相等的对偶句,这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在这儿,我们虽然不提及对偶句知识,却需要让孩子通过反复的诵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是对句子,对这种写法的积累。这就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的慢慢走,别错过,要欣赏这简单的两个句里的藏着的诗意。三、抓住重点词语:混沌一片顶蹬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沉入词语。”这四个字就像一壶上好的香茗,够我们好好地品一品。首先说“词语”,为什么不说“句子”呢?为什么不说“语段”呢?为什么不说“语言”呢?“词语”在我们的习惯意识中,那是语言的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再说“沉入”,为什么不是“进入”,不是“跳入”,不是“扎入”
呢?那是把文本看成了水,既不能一个猛子扎进去少了思考,也不能像儿童戏水,弄出许多水花,搅乱了水面的平静。而是要有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慢慢走,慢慢读,气定神闲,直到整个身子都浸入水中,跟水有全方位的接触。沉入词语,那么,跟文本才是一种全身心的接触,亲密的接触,才是文本细读。课文第一段只用四个字“混沌一片”交待了天地分开之前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却用整整一大段来描绘美丽的宇宙。这样的差别很容易让人忽略这四个字的存在。但是强烈的对比恰恰是对感情最有力的冲击。三年级的孩子也许不能用准确的文字来表述“混沌”的含义。别说他们,我也不能。字典上说混沌就是“我国传说中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说了等于没说。不如让孩子展开想象,他们可以说出什么都看不到,那就引导他们说都看不到什么,在这种情境下有什么样的感觉,渴望看到些什么。让学生置身于混沌的情境之中,感受那种孤独和害怕,激发对光明的渴望,对世间万物的向往。从而初步了解盘古非要开天辟地的理由。虽然只有“混沌一片”这四个字,却非常重要,不能放过。没有这四个字,就少了对美好世界的迫切渴望,就轻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不易。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我选择让学生当盘古,表演顶天蹬地的动作感受这位英雄撑开天地的不容易,边想象边朗读。在配乐的烘托下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学生沉入了“顶”“蹬”两个词语里,
盘古那顶天立地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盘古撑开天地的艰辛,深刻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第一次试讲时,讲到这儿,有个学生哭了,是一个小男孩儿。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清,只是为盘古的死感到心疼。那眼泪却让我收获了感动。四、利用留白,展开想象,升华主题······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字里行间”是个我们耳熟能详,见怪不怪的词语。字与字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行与行之间是什么?什么都没有,是“空白”。那么“字里行间”是什么?还是“空白”。那我们从空白处读什么?我们要从空白中读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读一种空谷之响,韵外之旨。就像是最好的画从来不是将画纸画得满满当当,总会有留白之处;最好的剧本总会有恰到好处的收尾,发人深省;最好的小说总会给读者留有畅想的余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用省略号给了我们这样的留白。让学生去继续第四段那种美丽的畅想,在音乐的感化中把它写成文字,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让理智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也许学生说得还不够好,那些想象甚至还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才是最个性的,才更丰富,更斑斓。加入了学生的这些想象,省略号依然不能去掉,因为盘古奉献的不只是他的身体,更有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他的爱,他的一切一切,那就是他的整个生命。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也大胆地对课本进行了改动,改成了“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生命,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我想这就是留白的力量。有了这些留白,一两个月,或者一两年,十几年后,这些学生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加上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作用,一定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悟。以上用几个点,简单谈了谈细读《盘古开天地》的一些想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最后借王崧舟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细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美。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正所谓,千江水有千江月,佛不度人人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