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教材分析】《精卫填海》是小学四年级的一节语文课,本篇课文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围绕精卫日日夜夜填海的事,让人感受到其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精卫填海》是本套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去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塑造了坚韧执着的精卫形象。课文非常简短,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身份,即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处第二句前半部分交代了填海的起因∶女娃到东海去游玩,不幸在海里溺水而亡,再也回不来了,于是她化作了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后半部分是故事的重点,写了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来填塞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文中多为单音节词,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接近,如,"溺"是溺水、淹没的意思,"故"是因此的意思,"堙"是填塞的意思;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区别,如,"少女"在文中是"小女儿"的意思。课文插图生动形象,左上角是一只羽翼鲜艳、白喙赤足的精卫鸟,它嘴里叼着石子,正振翅高飞;下方和左上方是滔天巨浪。面对汹涌澎湃的东海,精卫目光坚毅,毫无畏惧,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精卫的坚韧与执着。
教学本课时,可以先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交流对《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了解。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了解故事大意,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最后熟读成诵,进一步体会神话神奇的想象和精卫的美好品质,并展开交流。【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作者介绍】许仲琳(约1567—1620),亦作陈仲琳,号钟山逸叟,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著有《封神演义》。活动于于隆庆、万历年间。生平事迹不详.有些学者,专家以为许仲琳仅是别人托名,《封神演义》可能另有他人所著,到底是谁,尚有争论。成语典故精卫填海解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出处:《山海经·北山经》。★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山海经
《山海经》全书十八篇,三万一千多字。五藏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又海内经一篇。《汉书·艺文志》作十三篇,没有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五藏山经详细地记述了山势水系、物产、神祇及祭祀之法。其所述地域、地望以及山水的走向大多可考。此经的海经部分,有据图为文的痕迹,大约是以文字说明图像的。这部书过去传为禹、益所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刘秀(歆)校书的时候才合编在一起的。《山海经》记述的内容,范围很广,刘秀《上(山海经)表》说∶它"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它对古代人民是有多方面的实际作用的。其中原始神话、原始宗教的材料尤多。许多散亡的中国古代传说,赖有此书得以保存其大概。如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的刑天神话;赤足白喙,衔石以堙东海的精卫神话;虎尾豹齿,蓬发戴胜,穴居的西王母神话;蚩尤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的神话;殷周民族的始祖神帝俊的神话以及著名的夸父神话、创造女神女娲神话等,都在《山海经》中得到保存。其他如关于山神等的自然崇拜与祭祀习俗以及信仰、禁忌等方面也都有许多宝贵的资料。《山海经》中所记神话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大多比较原始,情节比较完整的也有不少,这在先秦古籍乃至后世典籍中都是少有的。它在神话学、宗教学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同时,对于古代历史、地理、物产、医药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山海经》中的不少神话,在《天问》中都得到印证。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部书,曾引起历代学者的考订、注释和研究。如晋代郭璞,明代杨慎、王崇庆,清代吴任臣、汪线、毕沅、郝懿行诸家,均有校注或笺疏。近年从神话角度进行研究的,有袁珂《山海经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