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加入VIP免费下载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ID:881706

大小:66 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记叙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如什么是“记叙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等等。②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具备相关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识,做一个有“健康”情感的人。【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目标1难点:教学目标1【教学策略】1.课前准备:①学生自读教材,获得对“记叙角度”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②印发例文:《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夫子素描》从较新的切入点写老师。要求学生对这两篇习作做较具体的评价。2.重难点突破:情境营造:两篇例文与绝大多数同学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明显不同,能调动他们评点的兴趣。探究研讨:相关知识与能力是在对习作的评析、研讨过程中,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获得的。课堂教学应力求体现活跃性、高参与率、高效率的特点。教师点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适时的“点睛”是其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前给大家印发了两篇写老师的习作,请同学就这两篇文章或其中的某一篇做较具体的评价,比如你认为其成功的地方或需要改进之处,比如这两篇习作与你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几种答案:①《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语言生动,富抒情性;《夫子素描》语言活泼、有幽默感。②《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 》用第二人称来写,好像与老师面对面交谈,有很强的抒情效果。③《夫子素描》写出了老师的个性,让人感觉这是个活生生的有亲切感的老师。④两篇文章都写了很多细节。其他。教师总结:这两篇习作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其中有两点大家应该注意:一是人称的变化,这在写作学上称为“视角”,《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用第二人称,不仅便于赞颂,也更便于把众多闪光的镜头组接在一起,而省去过渡的麻烦。二是切入点的选择,《夫子素描》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写活了一个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二、深入探讨1.视角与切入点(一)关于“视角”①请同学从书中找出教材对“视角”的解释并谈自己的理解,如有疑问提出来。(教材过于简单化,此问目的是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清晰的了解)教师补充并明确:视角一般指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②选择不同人称(视角)的效果分析:a.如果把《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一文中的“你”都改成“他”,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这篇习作中的“你”也可以换成“他”。但换后的抒情效果可能要打些折扣。而一般意义上的第三人称的记叙。指的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即文中不出现“我”),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很多小说就采用这种视角。教材中把这种视角成为“全知视角”。采用这种视角记叙的好处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积累谈谈。(教材对此有明确表述,可参考教材的相关分析)b.写老师能否用“第一人称”?用第一人称来写可收到怎样的效果?试写一段文字:完成课后练习题一或练习题三。交流讨论后明确: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直接充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文中的“我”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自己,在这类习作中,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如鲁迅小说中的“我” 。其实刚才的两个片段练习已经有了文学创作的意味,这需要大家合理想象,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才能写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写作也是师生沟通的一种途径。三种视角谈不上孰优孰劣,运用得当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即是最佳选择。(二)关于“切入点”教师:“切入点”即狭义的角度,教材在这点上有些混淆了视角与角度这两个概念。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就像摄影,可正面,可侧面,可俯拍,可仰拍……选准了恰当的角度,就能拍出最佳艺术效果的照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切入的角度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请同学具体谈《夫子素描》在“记叙角度的选择”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答案:①选择夫子最与众不同的细节,突出夫子的与众不同。②选择夫子作为教师最平凡最普通的一面,③避开了思维定势,没有写成“优秀教师风采录”。其他。教师总结明确:选择“切入点”的基本原则:新,奇,小、深。做到这几点,就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个性鲜明的佳作。请同学想一想,要写出老师的个性,还有那些“角度”或“切入点”可供选择?2.例题演练:课后练习五此练习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如时间不允许就留作课下作业)。三、课堂小结视角的选择更多的体现了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但绝不能忽略内容表达与情感抒发方面的制约;而切入点的确定则更多地体现了观察、思考方面的深度与敏锐度,其中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子。写文章只有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写出美文,才能出精品,【板书设计】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视角:人称“角度”形式内容的统一(广义)切入点:着眼点【名师点评】 作文指导课怎么上,尤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如何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特点,以及三维目标的统一与落实,确实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李老师的这个设计我认为在这些方面处理得比较好: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比较到位,教学过程比较合理,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让学生获得如何写好人物的具体认识,并能具体落实消化,而且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强化。应该说是一份较为成功的设计。(评点:边永朴)【教研员点评】作文指导课重在“导”,既要‘导”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导”出学生的写作欲望,又要“导”出写作的技巧,更要‘导”出成效。李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就‘导”出了成效。他对学生的指导不是空泛的,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学生的习作做材料,通过简约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完成对本课教学任务的感性认识,同时通过互动交流,师生碰撞,指导学生的思维认识向纵深发展,加深对”角度“的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科学的预设才生成了课上的精彩,正是精妙的点拨才让学生深有所悟。【教学反思】《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教学反思一、要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教材编写更多地体现了以人(生)为本的宗旨,给学习者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这个空间并在里面驰骋自如,我想首先教师应该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习惯了照本宣科,习惯了依赖《教师用书》,习惯了唯书本马首是瞻,是很难适应新课改的形势的。教材在编写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具体体现在:1.教材混淆了“视角”与“角度”的概念。“叙述视角”指叙述语言中对所记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亦即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而“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或曰“切入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采用第几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有无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退一步讲,即便把“角度”宽而泛之,人称的选择也只是“角度”的子集而不是全部。2.尽管教材也明确“在记叙人物、时间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同”,但其所有示例及练习均是写人的,给学生的错觉是只有写人的文章才有“角度的选择”问题。记叙类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纪实类的、虚构类的,前者如记叙类散文,后者如小说。不管哪一类,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3.《教师用书》所举的三个例文中有两个其实是不能用来具体阐述“记叙的角度” 这一概念的。书信是应用文,绝不多数情况下用第二人称;《假如我是老师》采用“换位”(或虚拟角色)的方法,与“视角”或“角度”关涉不大。尤其“荒谬”的是,这两篇都不是记叙文,却用来例说如何“选取记叙的角度”,岂不怪哉?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应练好四门功夫:思考、质疑、博览、融合。关于记叙的视角与角度问题,我翻阅了好几本写作教材,还请教了南开大学徐江先生,最后综合出我在板书中所呈现的“知识体系”。尽管还不够完美,但相比教材而言,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一、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提倡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这是中的之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预设要做到合理、科学,前提是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准确定位,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与构成这些环节的具体问题应该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及教育学规律。预设的问题应该指向清晰,有较大的思考与回答维度。以此标准衡量,导入开始让学生评价两篇习作,问题问得有些笼统,结果学生回答各式各样,及时调整提问,课堂才回到轨道上来。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备课时预料不到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回答游离于问题之外,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使课堂教学顺畅前行,这其实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比如有学生对《夫子素描》一文的评价时提出了“对老师是否不够尊重”的问题,这是超出我“预料”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得出了“明贬实褒”的答案。这样的课堂“生成”,其实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之一。二、对教师“引导者”含义的理解现在有一种误解,就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尽量少讲。这种观点是针对注入、填鸭式的呆板教学方式提出来的,是很具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理论。但有的老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课不敢“讲”了,该讲的时候也不讲了,整堂课教师起到的其实是“主持人”(有的还是蹩脚的主持人)的作用,只是一个劲地鼓励,或者调动一个又一个学生发言“参与”,教师成了单纯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未曾或很少发挥。我历来主张,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不应只是个“主持人”,必要时还应该行使其“最终裁度”的权力。不错,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探究铺台阶搭梯子,但有些问题需要教师“点睛”的时候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地“讲”。比如关于记叙的视角与角度的关系问题学生是不可能自己搞明白的,教师应该且必须“讲清楚”,这节课我的讲所以多了些,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精彩片段】师:写作任何文体的文章都有个角度的选择问题。就记叙类文章而言,“切入点”即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其目的是更好的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凸显事件的启发意义。请大家谈谈《夫子素描》这篇习作在“角度”的选择上有哪些大家原来忽略的地方呢?生:这个老师好,亲切,不讨厌。 师:哦,具体说说。生:原来写老师,写父母,我们好像陷入了一种圈套中,就是必须要歌颂,要拔高,把老师写得跟神仙一样,不食人间烟火。生:这个夫子老师就是个很普通的小人物,但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老师。生:我感觉这个老师怎么跟您差不多呀?(生笑)师:是吗?你们说的实际是如何摆脱“思维定势”的问题。老师应该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习惯了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生活、学习、写作都陷入其中,多么让人讨厌。要想创新,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生:可是那样写是不是有危险啊?师:什么危险?生:得不了高分。我们初中老师告诉我们写作文千万别搞特殊。师:你是说老师也喜欢这种假话连篇的作文?你看我是这样的老师吗?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你喜欢这样人云亦云地写作文吗?(生摇头)哪个同学接着说?生:这篇作文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好像写的都是小事琐事,比如年龄问题、口头禅,就没写老师怎么废寝忘食、怎么带病坚持工作、怎么关心学生之类的事。师:那你说这两种写法哪种更好些呢?生:当然是《夫子素描》好。但这样写是不是对老师不够尊重啊?师:有不尊重吗?……你来。生:我觉得作者是很佩服夫子的。他有点正话反说,明贬实褒。比如写夫子“爱吹牛”,实际上是写夫子老师的写作才能的。师:你的话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写作技巧问题,明贬实褒,出奇兵往往能获全胜。另外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没必要仰视;更不要写些空话套话。《夫子素描》抓住了夫子老师的一些最能表现夫子特点的细节,这样的角度很小,也很新。另外,人是立体的,人在生活中有多种角色,大家眼中的老师其实是其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表现。大家想一想,写老师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切入?生:可以写老师的眼睛。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生:还可以写老师的手。生:可以写老师的记心与忘心,比如“我的老师忘心大”。生:写孩子眼中的妈妈,写老师的孩子对妈妈的看法。师:你这是侧面迂回战术。生:写老师的衣着。师:具体说说 生:我们张老师很会打扮,很爱美,每天总让我们感受到青春活力。师:不像我,总是老气横秋。(生笑)当然,不止写老师,写父母,写同学,写邻居,都要注意角度的选择。同样,写一件事也有个切入点的选择确定的问题。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生:想。师:那就出个题目吧。……附:例文1《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也许,是因为你的独特。你刚任我们班主任的那一天,教室里54双眼睛疑惑地看着你,54颗心各有各的担心。你讲话了,讲得那样风趣:“我姓王名晚生。名字是父母赐给我的爱心。我是一个小晚孩子,父亲38岁时才捡得的。我今年已经44岁……”你没有笑,我们也没有笑,可谁都觉得怪,互相看着暗暗地笑:这把年纪的人,还这样冲动、真诚、坦率!那一天,你的心情一定很沉重──我们班是个有名的“差班”,你却满有信心地说:“我这个人既往不咎,一切从现在开始,过去的让它永远过去。人类生活的进程就是这样。相信你们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同学们觉得新鲜,记在心里。确实,我想起你,是因为你的独特。或许,因为你给生活以“诗”的总结,揭示出层层哲理。你说你的教学方针是:十二字对联──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横批是──实打实。上早操时,总有几个同学拖拖拉拉,躲躲藏藏。你说为了积攒“革命的本钱”,应当出来跑跑。那一天,你“噔噔噔”跑到男寝室,大声喊:“再不快点,我们要丢大人了。”同学们也争气,“噌噌噌”一阵紧张,开操时我们班还是满数。渐渐地,我们都积极地上操,你鼓励我们生活就要这样紧凑,一个劲努力!你是教化学的发挥了最好的催化活性,我们也一道与你的化学药品积极反应。义务劳动,“你推我让”,老大一阵子还是那几个“积极分子”,你抓过家什急急地干了起来。回到教室,你再次把扫帚、筐子摆整齐,同学们看得心热,你画龙点睛地说了一句:“我把我们班当成我的家,我们都来爱护我们这个家。”年轻人喜欢雷厉风行,干脆利索。于是班会上你的讲话就压缩在三分钟内,三五句话,生动而严肃,幽默而深刻。班会竟成了同学们打开心结的时候。少男少女在一起,免不了会产生感情共鸣,冒险地撞击爱情堡垒。你却说:“青年人该不该谈恋爱呢?该!青春年少嘛!但是,从历史赋于我们的学习任务看,不能谈;从成功率的分析看,不能谈。同学们一定要互帮互助,真诚友爱。” 有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你就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该休息时一定休息,该学习时拼命学。”你说你很欣赏武绍祖的话:要超过人家,按部就班当然不行,只能凭借百倍的汗水。你说:“学如硎上钢刀,不见其损,但日有所减;学如春之新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在你的教育和管理下,我们班大见成效,由“差班”转变成了优秀班。我总是想起你,是因为有那印象深刻的一次。那是周末的晚上,我正津津有味地读《三国演义》,你见了。我抱歉地笑笑,放下。你却不高兴地说:“咋把我看得那么低,这样好的书不读完,放下去能甘心吗?”我又笑笑,即刻拿了出来。接着,你道出了好多学习语文的道理,鼓励我不要放弃文学爱好,我又一次深深折服。就是这日复一日,潜移默化,你的心和我的心贴在了一起。确实,我想起你,就是因为你解除了我们的困惑,彷徨。你教给我们知识,塑造我们灵魂。我想到的不唯是你,由于你,我想起了教师群体:缔造人类文明的佼佼者。例文2《夫子素描》夫子素描夫子对他的年龄十分敏感,做他的学生快一年了,我们居然还不知道他"芳龄"的准确数字。有同学在周记中称他为老先生,他居然一本正经地警告我们:如果谁再说他一个"老"字,他就严惩不贷。于是我们就常常故意探他的底,结果他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搞"模糊教学"。我们都很奇怪,演艺界的人讳言年龄,是想在舞台上多混几年,你不会跟谭咏麟一样永远说自己二十五吧;就您那半头银发,就您那满脸沟壑,少说也得五张了,别在我们面前冒充妙龄青年了。后来终于被擅长搞间谍工作的小于摸清了夫子的底细,原来夫子刚过不惑之年,一朵花儿的岁数,我们都被他的"假象"给迷惑了。怪不得有时觉得这"老头儿"怎么这么有激情,上课经常口若悬河手舞足蹈,走路常常一阵风,唱起歌来底气十足,原来人家正是"鲜花怒放"的季节。别看夫子四十多岁的人了,一点儿深沉劲儿都没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爱"吹牛"。每读了一本儿新书,上课就会"显摆"道:昨天我读了谁谁谁的书,你们谁读过吗?然后就开始旁若无人地且说且评。每写完一篇文章,常常要印发给我们,让我们提意见,而且非要提点儿批评意见。我们哪儿有那个胆儿啊,后来见他还算真诚,也就偶尔斗胆批上一句半句,不过他常常在"说得有点儿道理"后逐一辩解。最"刺激"我们的是他常常夸口他以前的学生如何了得,拿以前学生发表的习作向我们"炫耀",惹得我们个个义愤填膺,非要写出更漂亮的文章来证明一下我们也如何了得。后来明白了,我们中了这"老头儿"的激将法了!有好事的同学在"百度"中键入了夫子的大名,哇,没想到竟有一千多条,论文、随笔、课堂实录搞得到处都是,据说夫子还出了两本自己写的书,着实了得。看来,"吹牛"也得有资本啊!夫子上课很没"规矩",在讲台上呆不了几分种,常常"深入群众"与"群众"做"近距离交流",闹得不善思考的同学常常很紧张,否则回答不上来该多没面子。夫子常常让我们提问题,而且威胁我们如果没有问题,他就不用讲课了。我们开始很气愤,讲课讲课,老师不"讲"还叫上课;但恨归恨,还得绞尽脑汁找问题。时间一长才发现,我们都有些害"疑心病"了,动辄就爱问个为什么。更令人气愤的是,他时常说些很"不入耳"的话,很伤我们的" 自尊"。比如他说,人应该是一座浮雕而不是照片。这简直是胡说:浮雕也好,照片也罢,都是不会出气的死物件。比如他还说学习有两种方式,一是圈养,一是放牧;你们要走出牧栏,自己去找食吃。您听听这叫什么话?不过为了不被归入"圈养"的行列,我们还是争先恐后地自己去"放牧",嘿,没想到这一来我们终于找着了感觉:自己觅的食绝对是"味道好极"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