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李白:天马星空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饱经沧桑、关注国计民生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早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而且年轻时身体健壮,“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生活在一个具有诗书传统的仕宦家庭,逐步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二十岁时,走出家乡,开始了边漫游,边寻找政治机会的新生活。天宝三载,33岁的杜甫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人结伴游于梁宋。这一时期的杜甫开朗、豪放、浪漫,对前途充满理想,真是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典型。
望岳25岁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天宝五载,34岁的杜甫赴长安,次年考进士(制举),因李林甫的原因,失利,沦落京城。天宝九载,39岁的杜甫向张垍投赠诗信,向皇帝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然而,仕途无获,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天宝十载,40岁的杜甫拖家带口,搬到了距离长安城二百四十里的奉先(陕西省的蒲城县),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再次踏上了求官之路。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从八品下)。
天宝十四载11月,杜甫从长安回奉先探望妻子的途中,安史之乱爆发。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诗中描写了那个大厦将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写了一个生活和成长在盛世中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极度的愤懑和无可奈何;同时更写了下层民众的艰难生活,揭示出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的社会本质。这首诗成为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一个总结。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回奉先县探亲,随着大流逃难,狼狈不堪,最后把家人安置在鄜fū州(陕西省富县),独自往北投奔肃宗,中途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一关就是整整一年。杜甫不止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也是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贼寇控制下的长安破败的景象和种种人间惨状。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行在”,“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做左拾遗(谏议之官)。但任职半个月,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疏远(放长假)。杜甫渐渐感觉到了唐肃宗对自己的冷淡,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中开始表露出对自己这种尴尬处境的不满和忧虑,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诗人的浪漫,书生的意气,让杜甫的为官道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挫折。8月,杜甫从凤翔启程往北去,到鄜州羌村看望家小。其间,《羌村三首》和《北征》使杜甫向着现实主义的诗圣又前进了一步,成为唐王朝在由盛转衰之际的时代的代言人。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还没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唐肃宗首先关心的是却是如何清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唐玄宗被软禁在了太极深宫内,那些被认为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大臣,受到了疏远或罢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贬房琯为邠bīn州刺史,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对志向高远的杜甫而言,这是一次全面的打击和失败。乾元二年(759),洛阳及附近地区陷入战乱,杜甫以诗的形式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即:“三吏”、“三别”,象征着杜甫诗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乱中间,饱受苦难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他的思想、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当中,他所想、所写、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因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以及政治上不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经秦州(甘肃天水市)、同谷(甘肃成县)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开始,这一年里,杜甫搬了四次家,春天,洛阳——华州。七月,华州——秦州。十月,秦州——同谷。十一月,同谷——成都,投奔好友高适和裴冕。杜甫草堂建立,生活刚刚安顿好。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是草堂建起来以后,在狂风中,美好的田园,变成了破败的田园。仍以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情怀来关怀世间。
成都杜甫草堂
唐代宗的广德元年(763)正月,安史叛军的首领史朝义众叛亲离,自杀身亡,史朝义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安史之乱结束。公元764年,朝廷下诏书任命严武担任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得了暴病死去,四十岁不到。杜甫在四川失去了依靠,五月份他买船南下,离开了成都,来到夔州,管理官田,生活比较富足、安定。然而,政治与生活上的因素,大历三年(768)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57岁,已是暮年,虽然年老体衰,而且百病缠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仍打算回到长安能够有所作为。
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761年王维去世,762年李白去世,763年房琯去世……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与痛苦。病逝于湘江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关心着处在飘荡和动乱中的国家、朝廷,他依然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就丢下了他的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的湘水之上,也死在了送他离开四川的那条旧船上,很有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的洞庭湖,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罗江。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所经历的政治挫折,贫穷,饥饿,疾病,逃亡,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与坎坷,才铸就了杜甫那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那一篇篇超越时空的动人诗篇,这才最终成就了他“诗圣”的美誉。
杜甫诗三首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个时期。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按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词语对仗的要求: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diāowūsēn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yīn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xì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zhēn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抓题目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即因秋感发诗兴(触景生情),共有八首,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为全诗序曲,统帅后面七篇。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首联:借景抒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句诗最能表明诗人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凋伤、萧森: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联想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何等哀伤。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哀感深沉心境。
问题: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了哪些意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相贴。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接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感情,虚实结合,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了诗人和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心中翻腾起伏的忧思和郁勃不平之气。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怎样理解这一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张可久《迎仙客·秋夜》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夫》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杜甫的情怀故园之思羁旅之感漂泊之愁家国之忧秋士迟暮之悲
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平仄七律的平仄有四种:1、平起首句不入韵;2、平起首句入韵;3、仄起首句不入韵;4、仄起首句入韵。
七律类型四(⊙表示可平可仄)⊙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每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与本联第二个字平仄相反,下一联第二个字的平仄与上一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秋兴八首(其一)仄仄平平平仄平(韵)平平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判断律诗的标准一共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押平声韵。颔联和颈联要对仗(词性和结构相同)。要讲究平仄:每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与本联第二个字平仄相反,下一联第二个字的平仄与上一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尤其要避免三平调、三仄调、孤平调。一般讲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如首句押韵,应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如首句押韵,应作:平平仄仄仄平平
给下列诗句排序A、杨柳青青着地垂B、借问行人归不归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条折尽花飞尽正确的顺序是:A-C-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