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情感与态度:5、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国之思。教学重点:目标1、2、5o教学难点:目标3、4。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笫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笫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一起走进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的关注之中。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然后完成:1、从诗体上说,这是一首什么诗?(律诗,并回顾唐诗体裁特点)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儿个字?(林、森、阴、心、砧)3、用笔画出诗中的意象。三、鉴赏诗歌接下来,我们鉴赏这首古典诗歌。那么,如何鉴赏一首古诗呢?笫一步,抓住题冃。题冃即诗眼,解读了题冃,诗歌就理解了一半。
第二步,解读诗句的意思。笫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看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基本鉴赏规律,安排学生活动:自读、讨论课堂活动过程: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1、学生发表讨论后得出的意见,教师随机给予恰当点评;2、教师明确:题冃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乂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乂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艺术技巧:1)、对偶颔联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结合上述鉴赏,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煤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四、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
寂寥”o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唐诗的体裁和类别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律诗:是四联八句,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O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排律:也称”长律”O它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每首句数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双句末字须押韵。◎对仗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对仗的特点,是1・字数要相同。2•句法要相同(词性要相对)。3.平仄要相反。◎押韵:1•开始的笫一句与笫二句可以连接用韵,其余都只限隔句用韵,亦即偶数句用韵。2•律诗、排律限平声韵,绝句以平声韵为主,五言绝句则有采仄声韵者。3•—韵到底,不可换韵。4•不可以有重复的韵脚。5•绝句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绝句亦有少数押仄声韵的例子。
6•律诗中间四句必须两两成对,第一句起韵,二、四、六、八句韵(首句不起韵,次句起韵的就算变格)。排律亦同,只有首尾两联可以不对,其余则排排对偶。7•诗的平起、仄起以第一句第二个字为准。◎唐诗的分期:唐代(618—907)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1•初唐(618~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俟期、宋之问、陈子昂。2•盛唐(712~675):盛唐吋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付。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诗人。3.中唐(766―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兀稹、白居易。4.晚唐(836—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主•要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诗(词)有所谓「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说:「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显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杜诗中这种情形的用字很多,如「身轻一鸟过」,这是句描写一位骁将鞭马向阵前飞驰而去的情形,「过」字不但用得轻快,而且表现出一种神气活现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