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杜 甫黄安娜
《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抒怀(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赴”本是普通字眼,但作者用拟人手法把“群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如同接到指令的将士,整齐步伐奔赴荆门。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说诗醉语》
前一句起势很高,一般说,高起势的句子往往衬托着一个英雄式的人物,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如何理解这一不协调的首联?(阴柔的秀丽VS阳刚的伟岸)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对“独留”:生前寥落、死后孤寂“紫台”对“青冢”:富丽繁华;荒凉冷落“朔漠”对“黄昏”:和北方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空旷凄清!“黄昏”又可以做空间解释:“黄”——漫漫黄沙;“昏”——一旦黄沙扬起,大漠昏暗在昏天暗地中,“独留”的“青冢”更显凄凉、孤寂,让人同情。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只用了14个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认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画工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帝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画图省认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主题探讨
主题探讨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主题探讨
马 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杨贵妃死后,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只不过是“徒闻”而已,她与玄宗他生永为夫妇的愿望渺然“未卜”,现实却是贵妃的一命长“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追述出逃的情景。夜间只听见禁军中刁斗声,哪里还能像平时那样在宫中听到报晓呢!这两句将出逃生活与宫内生活对照,又用“空闻”二字写出了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指杨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主题探讨
唐代末年,由于农民起义,唐僖宗也像玄宗一样仓皇逃到四川。这次可是没有什么贵妃祸国之类的事,但依然是同样的结果,由此可见当年的杨贵妃死得冤枉。就在僖宗逃亡的第二年,大诗人韦庄就写了《立春日作》,不仅讽刺了这件事,还为杨贵妃的死感到惋惜。诗为:九重天子去蒙尘,御柳无情依旧春。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