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咏昭君之绝唱”
学习重点了解王昭君的历史典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诵读诗歌,把握本诗的主旨,品味诗人于咏史中蕴含的感情。赏析诗歌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咏怀古迹(其三)——借古人古迹抒发自己的情怀——诗歌题材:咏史诗一、解题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shuòzhǒngxǐng
整体感知,疏通诗意。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⒉对皇帝的昏庸的怨恨。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昭君家乡的自然风光拟人手法,写出千山万壑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侧面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
2.本诗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换之姿。借此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一去独留紫台青冢连向朔漠黄昏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富丽繁华;荒凉冷落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生离汉宫死葬异域颔联对比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不幸、孤苦孤寂、冷落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只看图画不看人,使王昭君等人的命运完全由画工们决定,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珮”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她生长的父母之邦。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典故,指出昭君悲剧的根源对故土深沉的爱思考:如何理解“空”字?颈联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相互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总结诗歌
“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郭曾祈《读杜札记》“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用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佚名《杜诗言志》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嫁匈奴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同是天涯沦落人艺术特色:借古咏怀
主旨:这首诗主要运用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诗人杜甫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幽愁暗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怨恨之情。总结全诗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链接高考----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