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红楼梦研究课件

ID:883926

大小:2.6 MB

页数:11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红楼梦》研究红学及其论争 红学及其论争1《红楼梦》在18世纪中叶清乾隆年间问世,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引起注意和反响,对这部小说及其作者,有种种反映和评论,很快形成一门专门性的学问——红学。 红学及其论争2一红学界说二红学成因三红学流派四红学论争五红学公案六红学热点 红学及其论争3一红学界说 一、红学界说1“红学”:李放《八旗画录注》:光绪初,京朝士大夫尤喜读之(《红》),自相矜为红学云。均耀《慈竹居零墨》:华亭朱子美先生昌鼎,喜读小说,自言生平所见说部有八百余种,而尤以《红楼梦》最为笃嗜,精理名言,所谈极有心得。时风尚好讲经学,为欺世俗计,或问:“先生现治何经?”先生曰:“吾之经学,系少一横三曲者。”或不解所谓,先生曰:“无他,吾所专攻者,盖红学也。” 一、红学界说2繁写“经”字去掉“一横三曲”,即为“红”字。“红学”一词始有戏谑、玩笑意味。古代轻视小说。《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世俗“好讲经学”,把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和高文典册,把“红学”和“经学”相提并论,很有胆识。“红学”虽在光绪初年提出来,但评点、吟咏作为广义红学研究,则要早得多。曹雪芹在世,脂砚斋等已为《红》作批注,是红学之始。 一、红学界说3红学是研究《红》的学问。包括研究《红》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创作经验,作者生平家世,《红》版本、探佚、脂评等。什么是红学,曾有争论。由周汝昌《什么是红学》引起: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红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只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 一、红学界说5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须红学这门学问了。比如说,某个人物性格如何,作家知识如何写这个人物的,语言怎样,形象怎样,等等,这都是一般小说学研究的范围。……这些并不是红学研究的范围。红学研究应该有它自己的特定的意义。如果我的这种提法并不十分荒唐的话,那么大家所接触到的相当一部分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并不属于红学的范围,而是一般的小说学的范围。(《河北师大学报》,1982.3) 一、红学界说6周圈定红学研究范围:①曹学;②版本学;③探佚学;④脂学。应必诚提出异议,认为周把《红》本身的研究“开除出红学,道理是讲不通的”(1984,3:《文艺报》,《也说什么是红学》)。周又在同年《文艺报》第6期上发表《“红学”与“〈红楼梦〉研究”的良好关系》,回答应的批评,继续申明原来观点,提出“红学”和《红》研究是两个“既有关联又有区分的名称和概念”,二者应有所分工。 一、红学界说7《文艺报》在同年第8期刊出赵齐平文章,支持应:“凡是研究与《红楼梦》有关问题的都属于红学。”刘梦溪进一步提出红学应研究“曹雪芹的家世、《红楼梦》的版本、探讨雪芹原著和后来续书的异同及脂批”。“甲骨学和敦煌学,在世界上有东方显学之目,如果说红学已成为当代显学,自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对一部作品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世界上并不多见。如果一定找到例证的话,只有英国的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可与之相匹比。……莎士比亚是世界性的学问,《红楼梦》研究也在变成世界性的学问。” 红学及其论争二红学成因 二、红学成因1研究《红》成为一门学问,甚至是当代显学,主要由《红》博大精深决定。第一,反映时代的深刻性作者生于盛世而洞见衰世;《红》是古典文学的总结,也是封建社会的总结。曹雪芹熟悉历史,痛感清朝现实政治腐败,看到他所属于的阶级已不配有更好命运,因此对贾氏家族诸种弊病和弟子们恶德败行的描写不遗余力。书中充满了悲哀感和末世的气氛,越到后来这种气氛越突出,直到贾家及其亲族彻底败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二、红学成因2脂评揭示了小说这一主旨。甲戌本第2回4则评语:①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②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③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④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①仅指荣府,②进而指贾家两府,③扩大到大族之家,④指出当时的社会。总之当时的社会已到了末世。 二、红学成因3论断是否正确?1.创作意图:①第2回冷子兴指出贾府“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②第1回叙述贾雨村出身时说:“他出于末世。”③第5回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之语,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2.作品内容:贾府虽有过兴盛与繁华,但其衰败结局与悲凉气氛相同,不可改变。贾府是封建社会的缩影,这个社会从先秦至清代,走完了漫长的路程,内部已经腐朽,新机正在发生。作者以独特感知,超前意识,写出它必然灭亡的趋势。 二、红学成因5第二,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举凡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包括各种制度,如土地、商业、法律、官吏、宗教、婚姻、奴婢、嫡庶制度等,都有涉及。思想领域,涉及尤为广泛,几乎包容封建社会全部思想体系。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对封建主义正统思想持决绝的批判态度;对佛、道、老庄思想,书中也多有描绘,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他对宗教哲学。特别是宋明以来广为流行的禅学,兴味更浓,第22回有宝玉悟禅机。作品的主流是带有反封建性质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二、红学成因6第三,文化现象的包容性1.《红》与雅文化。2.《红》与俗文化。3.《红》与戏曲文化。4.《红》与书画文化。5.《红》与园林文化。6.《红》与工艺美术。7.《红》与游艺文体。8.《红》与饮食文化。9.《红》与器物。10.《红》与节令时序。 二、红学成因7第四,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打破传统)1.文学语言的运用与创造。叙事语言、描写语言、抒情语言,包括对话、插话、独白、旁白、议论、回忆、插叙、倒叙、补叙,以及古语、成语、俗语、谚语、暗语、隐语、双关语、歇后语等,应有尽有。隐语、暗语之多,难以索解。人名、地名的谐音,如“原应叹惜”、大荒山(荒唐)、无稽崖(无稽)、十里街(势力)、仁清巷(人情)等。这些增加了读者求索兴趣。 二、红学成因8人物语言更富特色,充分个性化,有声有色,仿佛能够从人物身上和故事情节中独立出来,单独构成欣赏对象。刘姥姥的酒令:左边“大四”是个人——是个庄稼人罢!中间“三四”绿配红——大火烧了毛毛虫。右边“幺四”真好看——一个萝卜一头蒜。凑成便是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 二、红学成因9同是运用俗语、歇后语,林黛玉和王熙凤迥然有别:一个细,一个粗;一个文,一个野;一个雅,一个俗。“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第43回)刻画人物,则对比、烘托、铺垫、渲染、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样样齐全。29回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3人的心理。 二、红学成因10第32回,宝玉厌烦湘云劝他留心仕途经济,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此言在黛玉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感情波澜: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说,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心理描写刻画得细腻传神,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二、红学成因11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1.胆识——悲剧。2.新的思想:民主、进步、理想和女性。3.屏弃文言,使用白话口语。4.细节描写。5.心理刻画。6.性格复杂性: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以及贾政、薛蟠、贾珍等。刘姥姥:自尊与自卑(初见王熙凤)、无知与聪明(大观园、救巧姐)、愚蠢与狡猾(说笑话,哄贾家人开心)、口拙与巧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老拔一根寒毛比腰都粗)。 二、红学成因12第五,成书过程的复杂性曹雪芹生前没有完成这部作品,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续书的思想和艺术远逊于原作。但后40回究竟是谁人所续?原来认为是高鹗,后来产生怀疑,讫无定论。成书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留下大量未解之谜,给研究者带来困难,也增加了研究者的兴趣。 二、红学成因13第六,考据学的引入考据是古代学术传统,清代乾嘉尤为成熟,发展成为完善的学术研究方法,并形成各种学术流派。《红》不是一般作品,有其特殊性,特别是成书的复杂性,使得红学考证显得格外必要。要弄清《红》是谁写的,哪些出自曹,哪些是后人妄改,何者为脂批,何者为正文,前80回和后40回有哪些异同,就必须借助于考证。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都是考证红学方面的力作。 二、红学成因14第七,研红学者的努力“五四”以来一批毕生以研究《红》为业的学者,其劳动及成果为社会所注意,受到尊敬。学科形成,离不开学者努力。研究对象是客观的,但不经过研究者的发掘、梳理、提炼、概括,形成不了一门学问。任何一门科学,总是学科和学者的名字并存史册。学科因学者的研究而创立和发展;学者以学科的创立和发展而名世。红学成为专学,是和大批红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如蔡元培、胡适、顾颉刚、俞平伯、李玄伯、周汝昌、吴恩裕、吴世昌、冯其庸等,都以治红学而闻名于世。 二、红学成因15第八、影响的深广“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第九、续书的众多有30余种,今人仍然在续。 三红学学派 三、红学学派1(一)旧红学红学随《红》写作流传而产生,有200多年历史。有评点、题咏(或称“吟咏”)、索隐、考证之别。评点、索隐影响最大。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使红学发生了革命性变革,逐渐取代评点派和索隐派的红坛盟主地位。胡适以前的红学为旧红学,以后的红学为新红学。旧红学有材料可查者,约在200人以上。他们的观点和评论虽然有的失之偏颇,有的牵强附会,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三、红学学派3“明斋主人”诸联《红楼评梦》:《红》“一百二十回,吾以三字概之,曰真、曰新、曰文。”对《红》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作了很好概括。“二知道人”蔡家琬《红楼梦说梦》: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 三、红学学派4他将《红》与《史记》相比:盲左、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雪芹之书,虚事传神也。然其意中,自有实事,罪花业果,欲言难言,不得已而托诸空中楼阁耳。太史公纪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纪一世家。太史公之书高文典册,曹雪芹之书假语村言,不逮古人远矣。然雪芹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假语村言,不啻晨钟暮鼓。金圣叹:《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三、红学学派5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扁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蓄养禽鱼、针黹烹调,巨细无遗;人物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人、先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俱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讽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折、暴病亡故、丹戕药悮(误),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事,亦件件俱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见向背。 三、红学学派6蔡元培研红虽荒谬可笑,但认为《红》有政治寓意,对其艺术创作上的某些见解,也不无可取。对旧红学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抹杀。旧红学流派:1.题咏派乾隆至嘉、道年间一些人以诗词歌赋形式评《红》,被称为题咏派。乾隆年间永忠有《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姓曹》3首(“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明义有《题红楼梦》20首,周春有《题红楼梦》和《再题红楼梦》共8首。 三、红学学派7乾隆以后,写诗歌咏《红》的越来越多,除诗外,还有词赋。如嘉庆年间,潘炤有《鸾坡居士红楼梦词》32首,道光年间姜祺《红楼梦》诗共144首、凌承枢《红楼梦咏词》、黄易麟《红楼二百咏》、沈谦《红楼梦赋》201篇。这些题咏对考察《红》早期流传情形及抄本内容,有较多的参考价值。 三、红学学派82.评点派明中叶城市经济发展,印刷业发达,书商为招徕顾客,扩大影响,印刷通俗文学读物时,聘请名流评点。清初有金圣叹批《水浒》、毛宗岗批《三国》、张竹坡批《金瓶梅》等。最早对《红》(前80回)进行评批的是脂砚斋。现在习惯上所说的评点派,是指删去前80回的脂评,又加上高鹗所续后40回,而后对120回本进行评点的那些人。他们运用圈点、重点、重圈及眉评、行间评、回前评、回末评等形式,对《红》作出评点。 三、红学学派9现存早期评点本,是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此后,各种评点本争相问世:王雪香(希廉)《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王雪香、姚燮《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等。评点派主要着眼于文章作法。好的评点能够扣住情节和人物,点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结构,给读者打开作品艺术境界的钥匙,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维渠道。袁无涯《忠义水浒全书发凡》:“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也。”但有的评点眼光狭窄,思想迂腐,会使原著受到歪曲。 三、红学学派103.索隐派盛行清末民初。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红楼梦释真》。探寻隐去的“本事”和“微言大义”,实则从主观臆想出发,把从历史著作、野史杂记、文人诗词或随笔传闻中搜集到的材料,与《红》的人物、事件互相比附、印证,去评论《红》的意义和价值。采取主观索隐方法,对《红》思想意义曲解。然而认为《红》不是一部闲书,书中有政治寓意以及对《红》艺术创作的某些见解,并非毫无可取。 三、红学学派11(二)新红学五四运动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学,开创民主主义新文学。文化阵营中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尼采哲学、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等都得到广泛宣传,新思想学说,带来学术观点新变化。胡适留美时的老师是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突出宣传实用主义,并运用它进行文学和历史研究。胡适《红楼梦考证》利用曹雪芹家世生平史料,经过考证,得出《红》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结论。人们称从他开始的红学为新红学。 三、红学学派12俞平伯被《红楼梦考证》吸引,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写成新红学力作《红楼梦辨》。新红学的功绩:1.破除旧红学迷信,使红学进入新阶段。2.对作者家世、生平和交游作考证,为更好地研究《红》作者和小说本身打下基础。3.肯定前80回为曹雪芹原著,后40回为高鹗所补。4.根据脂评等材料,校勘出前80回残缺情形,探索出80回后情节线索。5.使研究者的眼界更加开阔。 三、红学学派13新红学的缺陷:把小说与“自传”等同,把贾家与曹家、贾宝玉与曹雪芹机械类比,把具有广阔生活领域的红学,搞成曹家家事,降低了《红》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脂评已说明《红》不是作者的“自叙传”:“按此书中写一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此人。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未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所有之小说传奇,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为更甚。”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是艺术的创造。 红学及其论争四红学论争 四、红学论争1有《红》即有论争。邹弢《三借庐笔谈》卷11:己卯春,余与许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秋试同舟,伯谦谓余曰:“君何泥而不化耶!”余曰:“子亦何为窒而不通耶!”一笑而罢。嗣后放谈,终不及此。 四、红学论争2二人本是好友,《三借庐笔谈》说许绍源“爱友如命。与余交,每以古谊相勖,亦今人中之古人也。”可是,由于对《红》中一个问题(钗黛优劣)意见相左,竟至“几挥老拳”,甚至发誓以后相互再不谈《红》。说明《红》最容易引起争论。 四、红学论争3俞平伯《红楼梦讨论集序》:夫流传之短书夥矣,其脍炙人口者亦多,如《水浒》,如《三国》,其尤著者也,然皆不如《红楼》之异说纷纭,可谓聚讼而如狱,可汇合而成书者,何也?喁喁儿女语果胜于长枪大戟耶?红牙低按果胜于铁板高歌耶?是则是矣,而犹未尽也。盖其开宗明义之章俨然悬一问题焉,此与其他小说差有分别,则后人从而讨论之,以至于争执而聚讼之,宜也。 四、红学论争4余英时:《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只要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笔墨官司。(《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李田意:红学这东西很麻烦的,我想来想去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红学”。(《红学世界》) 四、红学论争5(一)胡蔡论战1921年11月,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批评了索隐派诸家之失,对蔡元培《石头记索隐》批评说:“这部书……到底还只是一种很牵强的附会。”“假使真有这种影射法,都是同样的笨谜!假使一部《红楼梦》真是一串这样的笨谜,那就真不值得猜了。” 四、红学论争61992年1月,蔡《石头记索隐》第6版序,副题:“对于胡适之先生《红楼梦考证》之商榷”。二人论战开始。蔡是北大校长,胡是该校教授,都是思想、学术界领袖。他们论争,使人翘首凝眸,格外关注,在红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争论实质,是红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不同所引起的冲突,不可能很快一方被另一方说服,只不过二人使彼此之间的论争严格保持学术论争的特点,观点寸步不让,却不失学者风度。 四、红学论争7胡最后一篇论争文章,引亚里斯多德《尼可马铿伦理学》作结语:讨论这个学说(指柏拉图的“名象说”)使我们感觉一种不愉快,因为主张这个学说的人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既是爱智慧的人,为维持真理起见,就是不得已把我们自己的主张推翻了,也是应该的。朋友和真理既然都的我们心爱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爱真理过于爱朋友了。 四、红学论争8文章最后一句话:我把这个态度期望一切人,尤其期望我所最敬爱的蔡先生。其后蔡再未作答。胡蔡论争至此基本结束。论争意义:1.坦诚、平等而友善的态度,开一代学术争鸣之风气。2.促使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诞生。 四、红学论争9(二)《红》的地点俞平伯《红楼梦辨》最先提出,倾向于书中事情发生在北京,但也表示不能遽下断语,搜寻作品的论证,与南方对景的地方也不少。给顾颉刚的信中:“从书中房屋树木等等看来,也或南或北,可南可北,毫无线索,自相矛盾。”他只提出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 四、红学论争101924年4月,刘大杰在北京《晨报副刊》撰文:《红》的地点是陕西长安。证据:书中17、38、56、15回提到“长安”。但此说虽新颖,立论不足,遭到李玄伯反对:“谓为南京既非,北京亦不是”,当然更不是长安。胡、俞都认为刘所说无据。刘所说不确:1.曹雪芹一生跟长安无关,2.“书中凡写长安”,即京师,“从古之称”(甲戌“凡例”)。 四、红学论争11(三)《红》中女性大、小脚之争1980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国际《红》研讨会,唐德刚《曹雪芹的文化冲突》:《红》中女性为小脚。其实,早在20年代就对大小脚进行过争论。1929年4月14日《益世报》上发表了芙萍的《红楼梦脚的研究》:小脚。1929年5月29日《益世报》,张笑侠《读红楼梦脚的研究》:大脚,此事至今无定论。 四、红学论争12(四)1954年大讨论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红楼梦问题讨论集》,收1954—1955论文129篇,第1、2集是对俞平伯、胡适的批评;第3、4集,正面讨论《红》思想艺术。李希凡、蓝翎是发难者,认为贾宝玉是新人形象,《红》的思想倾向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反映。遭到了红学界一部分人的反对,其中持异议最力者,是何其芳。从此二人争论起来,致使二人感情出现了隔阂。 四、红学论争13积极意义:1.《红》普及,《红》热,红学成为显学。2.促使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古典文学。3.支持了新生力量。消极影响:1.采取批判运动的办法不妥。2.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学术文化问题当作政治斗争。3.开了很坏的先例:在学术掩盖下进行政治斗争。4.“小人物”情结。 四、红学论争14(五)曹雪芹卒年胡适主张壬午(1763),周汝昌主张癸未(1764)。1962年曹雪芹200周年忌日前夕,论战达到高潮。此前壬午说占上风,经过这次讨论,癸未说明显得势。卒年三说:1.乾隆二十七(壬午)年(1763.112,星期六)除夕;2.乾隆二十八(癸末)(1764.2.1)除夕;3.梅节:甲申春:1764。 四、红学论争15(六)曹雪芹画像曹雪芹画像先后出现两幅,都有真伪之争。1.王冈绘《独坐幽篁图》手卷。因画上题咏属有“雪芹”和“雪琴”,以此被认为是曹雪芹画像。收藏者为李祖韩,系1923年从上海一古董商手中购得。50年代以后,此画像再无人见过,只有照片传出,系藏主之妹李秋君摹本。现主人与其妹先后故去,画像手卷不知谁属。 四、红学论争16 四、红学论争17关于真伪有3种意见:(1)确认是曹雪芹,详见吴世昌《论王冈绘曹雪芹小像》(香港《大公报》);(2)可能是王冈为其父王睿章所作的行乐图,也可能是他人为王睿章所为,详见周汝昌《雪芹小像辨》(《大公报》);(3)不是曹雪芹,是俞楚江,详见陈毓罴、刘世德《曹雪芹画像辨伪》。 四、红学论争182.陆厚信绘:河南省博物馆范殿钧于1963年初自商丘县的郝心佛的手中购得,价5元人民币,现藏该馆。 四、红学论争19这幅画像曾被认为是传世的“最为可靠”、“极为宝贵”的一幅曹雪芹画像,见《红楼梦新证》(增订本)、宋谋瑒《陆厚信〈雪芹先生小照〉辨》。但从以下情况看:(1)画页左上方尹继善题诗为原有,右面画像的头部、口部和画像上侧记中的个别字经挖补;(2)诗与题记、印色有精粗、浓淡、色泽不一的差别;(3)据河南省博物馆调查,这一册页前都是俞楚江的自书诗,又两首题诗见于《尹文端公诗集》,标题为《题俞楚江照》,可以断定,画像属于赝品的可能性极大,画中人物当是俞楚江。 四、红学论争201982年,全国《红》讨论会在上海召开,10月23日,河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韩绍诗带着画像到会,宣读了他们的调查报告,结论是陆绘像主是俞楚江,画面上5行题记是售画人郝心佛串通朱聘之、陆润吾等伪造的。第二天,上海各报作为重要新闻加以报道,以为20年悬案终于水落石出。1983年,售画人郝心佛写出《揭开“曹雪芹画像”之谜》,自道造伪过程。 四、红学论争21(七)曹雪芹佚诗曹雪芹能诗。立意新奇,风格近李贺。敦诚:“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悼刘伶。”“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李诗特点:(1)立意用典,遣词造语,富于创新,不同凡响。(2)想象比喻,曲折含蓄。(3)构思奇特,设想玄妙,夸张大胆。(4)意境幽冷,喜用“鬼”、“泣”、“死”、“血”等意象。(5)古风较多,近体严守格律,但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情况。脂评也说《红》作者有传诗之意。 四、红学论争22但除《红》,并无完整曹诗流传,只敦诚《琵琶行传奇》题跋有2个断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敦诚赞为“清新可诵”。其他6句怎样,无从知道,人们深以为憾。但1973年,曹雪芹《题琵琶行传奇》佚诗忽然面世,研究者争相传阅。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印《红楼梦研究资料》予以刊载:唾壶崩剥慨当慷,月荻江枫满画堂。红粉真堪传栩栩,淥樽那靳感茫茫。西轩鼓板心犹壮,北浦琵琶韵未荒。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四、红学论争231974年9月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增刊发表吴世昌和徐恭时详细笺释、论证和评介文章《新发现的曹雪芹佚诗》:“从这诗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韵律、技巧等种种方面加以考察的结果,认为这是雪芹的原作,绝无可疑。”盛赞“雪芹此诗,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浑成的优秀范例”,可以用此诗“作为衡量别的相传是曹诗(如果还有的话)的尺度”。所谓曹雪芹佚诗便在全国流传。补诗不坏,但前后风格并不一致,流畅有余而浑厚含蓄不足,近似元白,却不似李贺。 四、红学论争24诗为周汝昌所补。1979年,周汝昌说佚诗是他“试补”,且一共“试补”3首,“此戏为之‘倒补’芹诗,作于1970年之9月。”“才引起某专家一口咬定是’真诗’,又因我自承此乃拙作而恼怒,掀起一阵轩然之波。”“至于有人“误以为真”,他说“这三首诗‘真’不了”,原因“一是内容空泛”,“二是诗的风格不对”:“我非雪芹,是无论如何也作不出雪芹那样的诗句的。真假之分,端在此处可见,其他都不需要细论了。”(《曹雪芹的手笔“能”假托吗?》)至此,佚诗悬案了结。 四、红学论争25《周汝昌自传》:“文情狡狯(kuai)岂难知,讵敢欺人人自诒。也有盲人夸眼亮,认他真句不容疑。”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周伦苓《我的父亲周汝昌》:“父亲从小便喜欢诗词,从14岁起,便能作七言绝句。……他一共试补了三首,后来其中的一首传了出去,竟使一位红学家认定这是曹雪芹‘愿作’,险些闹出大笑话。” 四、红学论争26梁归智《红学泰斗周汝昌》:“这一桩红坛公案,确是周汝昌一时孟浪之举,不过它既反映了周汝昌对有关曹雪芹的一切热望了解之心切,也表现出周汝昌写诗的才能的确很高,能让以研究唐宋诗词和《红楼梦》名世的吴世昌将拟补之作信以为真,足以说明问题。”梅节《曹雪芹”佚诗”的真伪问题》(香港《七十年代》月刊1979.6):“所谓‘疑案’,其实只是客气的说法。诗本来就是假的,‘疑案’不疑,应该叫作骗案。” 四、红学论争27对《红楼梦新证》等的批评:1.王利器《〈红楼梦新证〉证误》(《集刊》90.2)指出10类错误:不知妄说、不知妄改、不伦不类、以讹传讹、张冠李戴、辗转稗贩、顾此失彼、道听途说、数典忘祖、“前知五百年”。2.王利器《搞学术的人也制造伪劣产品》(《学刊》95.3):“错误极多,几乎每页都有错。在他的书中,元朝人竟能知道八旗,这是怎么搞出来的?真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我曾有篇文章,列出他书中十大类错误,文章发表多年,他至今没有答复我,他是没法答复的。这样的乱说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红学论争283.沈治钧《从〈爽秋楼歌句〉的署名说起》(《学刊》06.6):《红楼梦新证》中列《爽秋楼歌句》中的《八声甘州·薊门登眺凭吊雪芹》的署名曾为“佚名”,后为“周氏”,导致学人再三误引。周在天津咸水沽故乡的花园有“爽秋楼”。结合“佚诗”,容易引起联想。尽长空万里见神州,关河莽微曛。指盘房叆霭,巫闾缈没,寒木疏匀。去住归鸦万点,飐飐是山村。残石欺秋草,不表孤坟。    回首红蕖铺海,傍清溪老柳,桥迹都湮。认谁家前邸,碧瓦尚连云。奋笔椽,黄车阅世;枉尔曹,牛鬼谤遗文。高风起,散余霞处,洒酒酬君。 四、红学论争29有意伪造证据,在学术上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近读应必诚先生的大作(见《学刊》06.3),方知周先生还曾“虚构”过鲁迅的言论以证己说。应先生质疑道:“如果我们的学者,为了获得对自己学术观点的支持,都去随意地权威的语录言论,那还有什么学者的操守,学术的尊严,学术的规范可言。”周原话:鲁迅也是个坚决磊落的“自传说”者,除上述学术论著外,在杂文中他也风趣地写出了这样的话:“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曹雪芹整个儿地进了小说”。评论家们讳而不言,其实是最能代表先生的风趣的真实见解的“语录”。(《红楼十二层》) 四、红学论争30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1936):“纵使谁整个地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就只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例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模特是作者自己曹霑,《儒林外史》里的马二先生的模特是冯执中,现在我们所觉得的却只是贾宝玉和马二先生,只有特种学者如胡适之先生之流,这才把曹霑和冯执中念念不忘地记在心里。”这段话其实正是批自传说的。 四、红学论争31周先生在自传中与鲁迅联宗,一时哄传。彼对自家原籍何处一无所知,且毫无根据,联宗乃一连串“推测”所得。其中,长兄震昌照片酷似青年鲁迅,次兄祜昌绰号为“周建人”,以及自己“北人南相”,皆“推测”自家为“绍兴周”的关键证据。(详后)……窃以为,周先生在治学与为人上与鲁迅迥异,与周作人则有相似之处。1951年4月25日,周作人以周遐寿之名在上海《亦报》发表《鲁迅的惜花诗》一文,将自作四律假托为鲁迅作品,言之凿凿。又抄示鲁迅研究专家唐弢,致使1958年版《鲁迅全集》误收。后经查证周作人日记手稿,真相遂白。……古人云,文如其人而人如其文,虽未必尽然,亦未必尽不然。 附录:周汝昌自云与鲁迅联宗1《周汝昌自传》:我推测我的老祖宗就是浙地贫民,因津沽去招人北迁,遂加入了这一支移民“散勇”。不但如此,我还推测或许竟与绍兴周氏的上辈有所关联。有何为证?说来有趣。我大哥(震昌)英才早逝,留有照片。后见鲁迅少年相片,不禁惊奇:他们何其相似乃尔!都留着“平头”(当时发式),方脸盘儿(面型),简直像“堂兄弟”。听这话的人,已然发笑了。但这不是“单文孤证”。再说说我的四哥(祜昌)。他的面貌如何?我不会“描写”,但他居乡之后期,任商业部的业余中学教师时,学员们私下里给他一个“绰号”:周建人! 附录:周汝昌自云与鲁迅联宗1此为何故?只因人们“一致认为”他和周建人的长相儿十分地相似!(大哥、四哥面型略同。我与三哥(泽昌)的相貌有共同点。这似乎是由于父母的遗传所具的小分别。)大哥四哥,都无意中让人窥见了与绍兴周的某些相联的微痕,恐怕未必全出一个“偶然”吧?就拿鄙人来说,我时常到过外地,或各处来访者初见我面,常有这样的话:“您不像北方人,是‘北人南相’。”这也像是一个“参证”。我从报上看到报道,已然由谱牒证实,周扬是周公瑾的远裔,而绍兴周也是同源。——好了,大弯子绕完了,我想攀周郎为汉末上世的祖风,也许可以“存此一说”了吧? 四、红学论争324.关于“黄叶村”:敦诚《寄怀曹雪芹》:“不如著书黄叶村”。敦敏《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清磬一声黄叶村”。因疑关合曹雪芹的村名,一向引人注目。一般认为,“黄叶村”一语源自苏轼《蜀李世南所花球经》:“扁舟以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张次溪《题潘素夫人绘曹雪芹黄叶村著书图》首句下小字自注:“王勃诗‘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村’。” 四、红学论争33周汝昌盛赞:“张次溪先生词如此简婉而笔力特胜,字字有金石声,令我击节。尤须一表者,我只知黄叶著书一典,至于黄叶村三字,亦仅诵东坡一句,而张先生指出,早见于唐初王勃句中矣。深愧谫陋,极荷高人明教。张先生句下自注,亦见学识不同流俗。”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四、红学论争34仅就“黄叶”一词而言,唐人已连篇累牍。如杜甫《朝二首》:“林疏黄叶坠,野径白鸥来。”刘禹锡《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洛水碧云晓,吴宫黄叶时。”清人“黄叶村”亦多妙用。清初浙派诗人吴之振,为《宋诗钞》编纂之一,中年置购别墅隐居,名“黄叶村庄”,别号“黄叶村农”,有《黄叶村庄诗集》10卷传世。沈德潜《暨阳翁静子枉过草堂》:“忽传江上青衫客,来访溪南黄叶村。”再如关于所谓曹雪芹墓石,周汝昌认为是假的,本无可厚非,但他说“讳”字是简体,其实此字为繁体。众目睽睽之下,指鹿为马,令人目瞪口呆。 四、红学论争355.关于“月喻太子”:周汝昌致刘心武心武贤友:   日昨蒙你相告,方知我们得奖了,好比暑天中一阵清风,醒人耳目头脑。不知评委是何高人,寥寥数笔,不多费词而点睛全活了。那评词无一丝八股气,我所罕见,岂能不感慨系之!此非三言五语所能尽也。今思上次拙札已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天香十分重要,但“月”在红楼中尤为奇特:大约太子胤礽以“日”比其父皇,而以“月”自居,他咏月诗明示此义,所以“月中落”是个要害之寓词 四、红学论争36(我现甚至连贾雨村“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也觉得绝非他所能承当,应也是隐喻太子——皇长孙弘皙吧)。又,“义理”是个古词语,故“义忠老千岁”者是说他封为理亲王也;他又谥“密”,故又用“穆”字——穆变音协韵正如“密”(《荀子》有例)。这样仍可证实:可卿乃太子之幼女,弘皙之弱妹,乃“公主”身份也。 四、红学论争37薛家为老千岁采购“樯木”,已衰的薛家是“太子党”,而弘皙另立内务府七司人等,薛家必为“旧人”当选——其余贾(原型曹)、王、史(原型李)三家既“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当然是为“一案”“同党”之人了。“护身符”似是太子待令之时的遗语、遗势。因此又想:元春是谁的妃?是否本来选的是弘皙妃,而后为弘历取入宫中的? 四、红学论争38“二十年来辨是非”,一本作“辨是谁”?太子诞辰是五月初三日,元春特命五月初一至初三打平安醮者,岂有隐义乎?(胤礽有咏榴诗,非常重要。)又,湘云的牙牌令,再三用皇家典(日月、日边红杏、御园却被鸟衔出)。莫非此皆与“太子系”相关乎?盖雪芹一家人等心目、观念中,真皇上还是太子,而雍正乃坏人奸谋政变,根本“不承认”耳!近些时积存了上述想法,不知有“合理成分”否? 四、红学论争39刘心武1996年在《新民晚报》发表《江湖夜雨十年灯》,说梦中得句:“江湖夜雨十年灯”,就那么一句,还“挺有诗味儿”的,醒来赶紧记下来,心下尽管得意,但“意识的深层”怕与古人暗合,查了资料,查来查去,最后认定古人没这么一句,于是“便只好坦然地将其”版权“归于自己”。说打算以后凑成4句。自从刘“梦诗”见报,即有人指其荒唐,黄庭坚的名句居然也敢抢,进行了指正。刘再出奇文,又将《江湖夜雨十年灯》登载到《为您服务报》上,补充说:“我实在不记得何时读过他(指黄庭坚)的诗,因确系自己梦中所浮现,故不避‘梦窃’之嫌,仍抒自己的感怀。……黄氏的话,是以‘桃李春风一杯酒’与‘江湖夜雨十年灯’配对的,我却愿将‘江湖’一句作为上联,即下联于我,该是怎样的呢 看来只能再等巧梦了!” 四、红学论争40(八)曹雪芹的著作权《红》作者是曹雪芹,这是共识。但《红》第1回只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因此作者究竟是谁,自有此书以来,就一直有争议,有谓“江南某孝廉”者,谓“明珠之子”纳兰容若者。 四、红学论争41戴不凡在《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发表了《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论曹雪芹是在石兄〈风月宝鉴〉旧稿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再次对曹雪芹的著作权提出异议,一时引起轰动。提出了4条“内证”:(1)小说中有大量吴语语汇,而曹雪芹不谙吴语;(2)贾府地址既像南京又像北京,而曹雪芹对“南方生活并不熟悉”;(3)“时序倒流”,即时间顺序前后不相吻合,如出自一位作家之手,不应该发生这种情况;(4)小说中有“一大一小两个宝玉”,使得这位中心人物性格很不统一。 四、红学论争42《红》著作权属于曹雪芹,这是铁的事实。1.早期脂评本有大量脂批可做确证:“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书未成,芹未泪尽而逝!”(甲戌本)“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庚辰本)“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甲戌本)足以说明《红》为曹雪芹所作。 四、红学论争432.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姓曹》: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人才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3.明义《题红楼梦》题下注:“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都可以证明《红》为曹雪芹所作。 五红学公案 五、红学公案1(一)钗黛优劣红学史上的第一大公案是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问题。这简直是个扯不清的问题。早在清末,就有因对薛宝钗、林黛玉的看法相左而“几挥老拳”的记载。现在也是言人人殊,各有取向,无法一致起来。“拥钗派”和“拥黛派”似乎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立论的依据。 五、红学公案2性格:钗圆融,黛孤傲;钗宽平,黛尖刻;钗随分从时,黛目无下尘;钗藏,黛露;钗曲,黛直;钗冷,黛热。容貌举止:钗丰满,黛瘦削;钗健壮,黛羸弱;钗稳重,黛婀娜。人际关系:上上下下对钗的称赞众口一词,对黛则口中不言,骨子里多有保留。深层:黛尖刻是其表,心地却是忠厚的,甚至带几分傻气;钗宽平后面,则藏着险刁。 五、红学公案3口角有锋芒,黛固然,钗又岂是让人的?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贾母赞钗,或许也有人情上的考虑,因为在宗法家庭里,姑表亲比两姨亲要近,老祖宗也许不便当众夸黛。作者故意把钗黛写得难解难分,对褒中有贬,对黛抑中有扬,使你分不清优劣高下。论才能,37回咏白海棠,黛居第二,但李纨评论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似乎也难分轩轾。而38回接着又写“林潇湘魁夺菊花诗”,黛又分明在薛宝钗之上。可是同回又有钗“讽和螃蟹咏”,被推为“食螃蟹绝唱”,两人又平分秋色。 五、红学公案4论容貌,自然是黛长得好看,《红》中的人物,《红》的读者一般都这么看,可是63群芳开夜宴,作者偏钗“艳冠群芳”。俞平伯认为钗黛如“两峰对峙,双水分流。”“无褒无贬,无左无右。”“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刻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事故。”王昆仑说:“直到今天,不少中国人还有‘娶妻当如薛宝钗’之想。”只要《红》还有读者,这一公案便会永远聚讼下去。 五、红学公案5(二)后40回的评价问题周汝昌视程高补作为寇仇,斥为“狗尾续貂”,贬为“伪续”,“伪后四十回”,认为续书是对原著的亵渎,决不能容忍,必欲一刀斩去而后快。小说批评派的红学家们,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着眼,一般不取考证派的过激态度,倾向于补作大体上说得过于,《红楼梦》得以广泛流传,程高二人实有功焉。索隐派的目光集中在作品的政治和历史层面,断定曹雪芹前另有作者,对后40回的真伪,反而不予重视。甚至还认为前80回与后40回均出自一人之手笔。胡适、俞平伯、鲁迅对后40回的评价较客观。尤其鲁迅认为“后四十回虽数量之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末又稍振”,“是以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 五、红学公案6(三)《红楼梦》有无反满思想(四)六十四、六十七回的真伪(五)甲戌本“凡例”出自谁之手(六)《红楼梦》的版本系统(七)曹雪芹的籍贯与旗籍(八)靖本的迷失“四条不解之谜”:元春判词,《红楼梦曲》中的《好事终》的“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一串书名和空空道人、孔梅溪等,明义题红诗。“三个死结”:脂砚斋究竟是何许人也,曹雪芹究系谁子,续书作者。 六红学热点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一、外热内不热的“作者新考”1990年赵国栋《红楼梦作者新考》在《河南大学学报》第2期上发表,认为《红》的作者、脂砚斋和“石头”是曹頫。“曹雪芹只对《红楼梦》作了整理增删。”由于政治原因曹頫不敢出面,知情人也“不敢说真话,只好说是曹雪芹。”《新华文摘》迅速摘登,多家报刊报道,一时颇引人注目。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一年半后,《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捎带批评了赵的文章。李文论证,曹頫任江宁织造前无条件写《红》,曹頫任江宁织造期间不可能写《红》,撤职抄家后曹頫下落不明,曹頫无文才,清代近代从无人说曹頫是《红》作者。“谓曹頫写书之事,与曹頫时代较近,甚至也了解曹頫家世之人也从不提起。因此,曹頫决不是《红》的作者。”相反,却有不少文字材料能证明曹雪芹是作者。“不敢”之类的推论是缺乏说服力的。该文所论,没有超出戴不凡1979年《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论曹雪芹是在石兄〈风月宝鉴〉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与《石兄和曹雪芹》以及《秦可卿晚死考》3文引起的争论的范围。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5二、曹雪芹墓石真伪1992年7-8月间,忽传北京通县张家湾发现曹雪芹墓石。一时首都红学界文物界人士都去考察。此石长一米,宽40厘米,厚15厘米,石质粗糙,两面较齐,另两面还是毛边。上面刻有“曹公讳霑墓”5字。石的左下角有“壬午”2字,午字略残缺。壬午乃乾隆二十七年,即1763年。红学界对曹雪芹卒年一般有壬午和癸未(即乾隆二十八年,1764)两说,未有定论。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6据当地农民李景柱说,1968年秋村里大搞平整土地,在村西曹家坟地下1米左右处,挖出了这块石头,李一看就说这是曹雪芹的墓碑。当时他20岁。他11岁随父母从城里迁回张家湾,在张家湾中学读完初中,爱看书,喜欢画画和书法,喜欢收藏古瓷古币古书。他还当过几年代课教师,文革中评红的简报他搜集了不少。1966年他从前的语文老师送给他一套余冠英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他从书上知道曹雪芹名叫霑。那套书上曹的卒年是癸未。当时还有1个农民从墓石下1米处挖出一具男人的骨架,没棺木,一看没宝物,就将骨头扔了。因为当时正是“文革”期间,李怕惹麻烦,就将石头运回家,第2年盖房时将它作了房基,以免丢失。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7据康熙54年曹副頫的奏折,曹家在通州有地600亩,在张家湾有当铺1所,本银7千两。据其他史料,曹家祖坟很可能就是这个曹家坟。许多专家看了墓石,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分析推论,都认为石头和刻的字都是几百年前的,不可能是最近几十年的。但也有不少学者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对于无棺,题名与落款方式,出土时间与出现时间等提出了不少疑点。于是北京日报,《红楼梦学刊》等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报导与论文,各地报刊多有摘登。翌年在扬州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红学研讨会上,墓石真伪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中国红楼梦学会编《曹雪芹墓石论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830年来“发现”了好几样曹雪芹“遗物”,每一次均以兴奋始,皆以失望终。有的人是故意作伪,欺世盗名。作伪者中甚至还有著名学者,实在令人不解。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文章,说发现了8首曹雪芹佚诗。有人誉为“不亚于原子弹对广岛、长崎的影响”。不少新闻媒体纷纷报导。但不久果然有人写文章指明了实际作者。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9三、脂评和抄本真伪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红学界普遍认为,《红》的版本有两个系统:脂本和程本。一般认为: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同时代人,脂本早于程本,脂本优于程本。1991年起,时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欧阳健陆续发表论文。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0主要论点:脂砚斋和曹雪芹根本不是同时代人,批语是比曹雪芹晚大约100年的刘铨福化名脂砚斋写的,所有的早期抄本都是刘铨福等人伪造的,时间都晚于程甲本。被红学界认为底本抄成较早的甲戌、己卯、庚辰三个脂本,是书商“为了迎合胡适考证的需要,在民国以后制造出来的”。欧阳建的观点:程真脂伪,程先脂后,程优脂劣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1从1993年开始,许多红学家撰文反驳。有人指出,欧阳健读书不细,有些重要地方连ABC都没弄清,理解错误,却用来作为重要论据,建立大论点自然靠不住。刘世德说,欧阳健对张宜泉《春柳堂诗稿》的好几段文字根本就没读懂,推理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他对该书张的《自序》中关于皇上钦定乡会试增试五言八韵排律那段能确定张所处年代的话以及另几篇序,都理解错了。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2蔡义江《〈史记〉抄袭〈汉书〉之类的奇谈》举出许多材料,批评他不顾事实或没看过红学的一些重要书籍文献就乱下结论。抄本肯定早于程本,正如汉武帝时司马迁的《史记》必定早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一样。施己墨列举大量材料指出,欧阳健“由于心中横着一个‘程前脂后’的先入之见……只找有利于自己的实证,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不利于自己的实证;而且,他所举的一些实证,如果换个‘思路’看,往往与他的结论适得其反。”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3四、《太极红楼梦》和曹雪芹祠庙《太极红楼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版。封面和书脊:署名竖排是王国华和曹雪芹。按竖写从右到左规矩,署在右边的王国华成了第一作者,曹雪芹反倒退居第二了。翻开首页,正面竖排王仍在右。而反面横排则是王在左。曹雪芹成了第二作者。王国华将全书重新结构为5部。如第一部是5,14,23,32,41,50,59,70,79,88,97,106共12回。所以新的开头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结尾是宝玉悬崖撒手。紧接着第二部的开头则是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他在每回之后有一个长短不等的“对称提要”,将他认为属于太极对称的书中其他内容指出。有的超过千字,有的仅二三十字。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4他在此书《前言》中说:“《太极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该书《几点说明》声称:“现实的《红楼梦》研究,却是‘空中建阁,沙上立塔’者居多。极而言之,《红楼梦》从来就不曾为红学家们所认识。”他说:“一部《红楼梦》,即是一部《康熙字典》的演绎。而许久以来的《红楼梦》评论,莫不是搬弄教条为能事。”这部书就是“批判那种对《红楼梦》基本关系没有搞清就妄下断言的伪红学,批判那种自己无知无识,却说曹雪芹只是一个写半部作品的作家,说《红楼梦》只是一个‘半成品’的伪红学家。”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5《太极红楼梦》如果作为学术研究,聊备一格,本无不可。封面还有一处颇让人费解:“北京曹雪芹祠庙落成纪念专版”。庙乃祭祀神佛之类的。但曹雪芹的头衔也无非是“伟大的文学家”什么的,从不带一丝神佛仙气,建庙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祠乃旧时后人祭祀祖宗或先贤之处。但曹雪芹无后。倘是外人,多修纪念馆之类。从未听说过“祠庙”连用的建筑。要么叫祠,如成都的武侯祠,海南有个五公祠。要么叫庙,如关帝庙。这“曹雪芹祠庙”不知究竟有什么讲究了。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6五、曹雪芹祖籍。曹雪芹祖籍是辽阳。祖父曹寅写诗署名“千山曹寅”。千山属辽阳,解放后划归鞍山。曹寅祖父曹振彦是奉天辽阳人,或说世居辽东地方。这些在史籍、家谱、方志和其他文献中都有记载。沈阳、鞍山都在辽阳附近,明末以前辽阳是整个东北的首府。70年代在辽阳还发现两块碑,上面刻有曹振彦和他亲属的名字,和家谱对得上。从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从龙入关”到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差不多100年。虽然3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丰润说,但直到60年代前半期,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主辽阳说。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7文革中毛主席让人将周汝昌《红楼梦新证》排成大字本给他看。一次开会,毛主席见到北京市委书记吴德说,你是丰润人,和曹雪芹是同乡。于是丰润说就成为“定论”。所以粉碎“四人帮”不久重修的《辞海》等都采用此说。但红学界绝大多数人仍持辽阳说。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81993年几位丰润籍文化人连续发表文章,重提祖籍丰润的问题。主要根据依然是曹寅诗中曾称丰润的某曹为四兄、骨肉,他们曾长期交往。而且后来又从丰润曹家谱中找出一个曹渊,说他就是《红》的原始作者,曾过继给曹寅,改名曹颜,以后不知为什么又回丰润曹家了。有好几位丰润籍文化名人也发表文章支持。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19曹寅虽然称丰润曹某为骨肉,并不意味着他们有血缘关系。丰润曹的家谱中没有曹寅这支的任何记载就是有力的证明。“新丰润说”的一个电视片还说,曹雪芹因《红》得罪了皇上,被族里除名,所以家谱无载。有的学者指出,如果曹雪芹真是曹渊的本家幼弟,那么从家族身份和创作重要性而言,曹渊的地位都远高于曹雪芹。那家谱岂不首先应将他除名?他怎么会留下?那酒也应当以曹渊命名才是。周汝昌向来主丰润说,他强调丰润是祖籍,辽阳是寄籍。都是明代从江西迁来的,先定居丰润。后来一个兄弟迁往辽东,成为辽阳曹的始祖。此说证据不足,而且没有意义。因为即使是,那也只能成为曹雪芹的祖宗的祖籍,而不是曹雪芹的祖籍。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0六、曹雪芹“谋杀雍正”的《红楼解梦》1989年燕山出版社一次印行28000册。原名《红楼隐侠》,结论:《红》隐写一部历史:曹雪芹与被雍正皇帝夺走的情人竺香玉“合谋害死雍正,在一段时期内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人们普遍将其看作侠文学作品,不是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著作,所以红学界没人去争论。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1新闻媒体争相介绍,有的称该书“为红学研究的一次全面突破。”霍到大学演讲并签名售书,电视做了报道。霍:“二百年来,只有戚蓼生和我真正读懂了《红楼梦》。”“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位红学界人士写文章正式批驳我,我也相信自己是驳不倒的。”霍:“学理工的人特有的严谨、推论、求证的方法往往是一般专门从事文史工作的人所缺乏的。”为此北京青年报采访了几位红学家,1996年3月1日在头版以《〈红楼梦〉不是密电码》为题详细报导了他们的批评。接着一些红学家在《红楼梦学刊》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处以论文和直播形式,指出《红楼解梦》有许多常识性错误。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2比如《红楼解梦》全书立论的基础是曹雪芹有意识地将《红》写成一部历史,因为“野史”就是历史。霍引《红》第一回“历来野史,皆蹈一辙”等语,认为“作者的著书本旨,是为了修著一部野史并留存人间。”还引用了脂批中的五处“野史”以证明曹雪芹的确“是以小说作掩护隐写历史”。其实野史除与官修正史相对外,另一义即小说。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史传,故小说家历来爱以“史”来命名自己的作品:外史、逸史、艳史、媚史、趣史、后史、快史、痛史、小史、情史、浪史、仙史、迷史、太史、烂污史等等。有的干脆叫教育史、进化史,但那不是科学著作,是小说。直接以“野史”为书名的也不少,明清两代就有:绣榻野史、艳婚野史、呼春野史、株林野史、闲情野史等等。其实曹雪芹在第一回多次提到“我这一段故事”。小说反映了某些历史和以小说隐写历史是两回事。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3七、“二书合成”论《红》中存在不少疑点,诸如某些人物年龄不合理,大姐儿与巧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等;许多前辈学者早已指出。杜春耕读得更加仔细,有一些新发现,包括脂批中一些过去人们不大注意的文字。1995年10月至翌年3月他在中国经营报上以《说“红楼”》为栏目连续发表了31篇文章,约4万字。认为《红》是由曹雪芹将他的《风月宝鉴》和其叔辈畸笏叟等人写的《石头记》这两本毫不相干的书合成的。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4红学界一般都认为《风月宝鉴》和《石头记》之间是一个修改、扩充、提炼和升华的关系,《风月宝鉴》又是《红》众多别名之一。一些红学家感到杜提出的问题提供了研究《红》成书过程的一个新角度,有的问题颇有新意。但是“二书合成”说尚难以成立。从创作规律来看,如果是两个人分别创作的两本书,那么就会有两个毫不相干的情节系统和人物系统,这样就不可能合成一个完整的新体系。《风月宝鉴》水平尽管低于今传《石头记》,但不可能很差,其情节人物以及局部的题旨上都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曹雪芹不可能将一部水平很低的旧作修改成伟大的作品。应当恰当地分析与看待《红》的问题。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5如果“书中有两套年龄体系,有两组人物班底,有两个故事地点,有两种文笔”,“木石前盟和金玉姻缘都不通”,“石头和神瑛侍者‘风马牛不相及’”,那么《红》的地位将彻底动摇。《红》这样一部艺术巨著,必定出自于一位艺术大师之手。按照常例,如果是几个人合作,那么执笔者、定稿者当由所有人中最有水平最堪信任者担任。此人应具有最终决定这个稿子整体与局部性质的权力,否则就不可能由他来担此重任。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光学专家,后来经营高技术企业也很有成绩。近两年热心钻研和支持红学,有人戏称他是“红学第一票友”。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6八、“红学大扫荡”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发表了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立即引起红学界许多学者的强烈反应。有位红学家称周文是进行了“红学大扫荡”。周文对“旧红学”和“新红学”基本上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对于公认第一个引入西方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的王国维,“在‘红学’的严格意义上讲,却不占什么重要位置,无有自己研究的创获可言。”索隐派“并无学术实质可言”,评点派“也与学术性研著根本有别”。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7“新红学”主要代表人物胡适和“旧红学”代表蔡元培“正是‘一丘之貉’”,“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内涵与学术体系可言。”“自从(鲁迅)先生于1936年去世以后,这种以真‘学’为质素的‘红学’竟然毫无发展与进境。”60年来红学“历史命运是悲剧性”的原因是“以非学充学之名,占学之位”。“‘红学’遂落于低层次人士之手。以我自己为例,如果勉强冒称一个‘学者’,也不过是在三流的层次,还有一些尚不如我,根本不具备研究此学的条件。”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8邓绍基:对红学史应“分清主流与非主流。菲薄前人,唯我独尊,乃至扫荡一切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杨乃济引用周汝昌自己论著指出:此文的结论:红学“应是中华文化之学”,与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的“红学的肇始和全部都是讨寻本事”以及“研究曹雪芹的身世……《石头记》的版本……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而且“最大的精华部分将是探佚学”,表面上看来是个惊人的大转弯,而且都将以小说学文艺学观点研究《红楼梦》斥之为“缺少真实”、“非学”,实际上二说是同一性和包容承传的关系。 六、新时期红学热点29胥惠民:鲁迅谈到《红》的自叙说“出实最先,而确定反最后……胡适作考证,乃较然彰明”。明明是指胡适考证的结果,而周文却说是鲁迅“论定”的。”“‘还红学以学’的实质,就是百年红学史只有他的自传说够得上‘学’,话不好明说,假鲁迅而言之。”贾穗《一篇贬人扬己的歪曲历史之作》,对周文做了全面的批评。指出:周说红学需要我国的文史哲美学科学等“多方面的第一流学者通力协作,方能胜任。”此种说法,名义上是抬高红学,实质上是‘封杀’红学。但令笔者不解的是,周先生既自承‘三流’学者,那他又怎么不自量力,敢去染指红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