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精品文档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杜甫通过王昭君出塞所表露的情感2、 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杜甫通过王昭君出塞所表露的情感教学难点:掌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问答法 自主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配以图片及诗词)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二、初读全诗1、解题《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2、听朗读,注意字音与节奏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字音: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内容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2、历史上的王昭君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黄金美玉、锦帛书画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昭君到匈奴后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yānzhī)。封「宁胡阏氏」,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思考与交流:历史上的王昭君,人们大多是赞美她的绝世容貌,或是歌颂她对汉匈民族的团结友好、和平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突出她伟大的爱国者形象。在杜甫的这首诗里,王昭君又是以何种形象出现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全诗分析探讨一下昭君的艺术形象。一、合作探究诗歌意蕴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1问题一:在这首诗歌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怨恨】2思考: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昭君的怨恨,写的是什么呢?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明妃生长尚有村。用高山大川的气势烘托王昭君。“赴”用拟人的手法把逶迤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化静为动,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3、王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请在诗中找到答案。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颔联:生离汉宫一去独留死葬异域(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紫台青冢不幸、孤苦(富丽繁华)(荒凉冷落)孤寂、冷落连向朔漠黄昏(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用典,远嫁匈奴远离汉宫,死后葬身塞外骨留青冢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用典,昭君悲剧的根源所在,汉元帝只看图画不看人,把他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空归夜月魂”写昭君怀念故国,虽骨留青冢,魂灵还是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它的父母之邦。“空”字面——魂灵归来也是空然深入理解——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回归,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4、既然王昭君的悲剧是由汉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种态度?赏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5、讨论:《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你能看出诗人的感情与王昭君的感情有什么相似点吗?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①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王昭君作者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域,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万年之悲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悲昭君以自悲也”主旨:借史咏怀——这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零的悲古情怀。四、拓展: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个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即史实——态度——技巧归纳怀古咏史诗的特点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者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3思想感情:(1)感慨身世(2)感伤兴衰(3)劝勉警戒等五、学以致用 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喻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六、迁移拓展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中,却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昭君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