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模式特点 本模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既强调教师“导”的作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基点,把“读、思、议”紧密结合起来,又有机地把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以求达到教与学双方的“期待视野”的确良融合,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实现条件 1、学生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2、教材对象:适合用于各种类型的文章 [操作程序] 1、模式简明图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导趣——初读感知 ↓ ↓ (2)导读——细读理解 ↓ ↓ (3)导思——精读感悟 ↓ ↓ (4)导情——赏读内化 ↓ ↓ (5)导练——迁移运用 2、操作过程说明 (1)导趣——初读感知 兴趣是乐学的先导和基础,它可以诱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动机。教师在教学伊始,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阅读探究的兴趣。 “初步感知”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指导,除了保证让学生初读的数量外,还要实施检测,以提高初读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①读准、记牢生字词;②读通课文,不可读破句,也不可添字、漏字;③大致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 (2)导读——细读理解 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性读的阶段。它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感知课文的阅读过程,是精读的前奏。其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感知的信息加以具体化、明确化。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尽量读出感情来,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并诱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把阅读引向深入。 (3)导思——精读感悟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循序渐进地提出精读的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朗读,仔细思考,读思结合,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4)导情——
赏读内化 这一环节实际上是通过纯熟地诵读课文,教师运用丰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个人或集体表演性读、背诵、复述等)来激发学生诵读的情趣,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诱导学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5)导练——迁移运用 这一环节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进行运用的实践阶段。教师设计的训练要以加深理解课文语言为主,同时还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练习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或侧重于记忆,或侧重于消化,或侧重于运用。教师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练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策略] 1、凸现“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观。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离开了“读”,就不是搞不好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经过不断地“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2、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耐心引导学生,要善于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和体态暗示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达到“情感融合”,相互产生一种愉快、热情、真挚、可信的合作欲,促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情感氛围。 3、注重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师生之之间、学生彼此之间、师生和教材之间形成多项信息联系,保证了信息的转化和畅通,优化了信息结构,促进教师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取信息,调整、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附:模式教学设计实例 爬天都峰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五册) 〔学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不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经过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第五册教材是中年级的开始。课文是根据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神选编的。教材安排了“多读多想,读通课文”、“重视语言的积累”、“理解重点词句”三个重点训练内容。《爬天都峰》是课本第二组教学内容,重点训练“多读多想”。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鼓舞,坚定决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让学生养成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媒体:多媒体、风光片、幻灯片。 〔教学预测〕 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能够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教学中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有可能把握不准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时结合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一、情境激趣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二、引导阅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三、指导分析理解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现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做动作读。 四、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一、初读感知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质疑。 三、精读感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五、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六、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