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1、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并阐述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重点。2、请设计一个读写结合训练,并阐述设计的理论依据。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爬天都峰》。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并阐述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重难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揣摩奋力、攀着、手脚并用、终于等词语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一老一少登山的艰难和奋勇直前的可贵精神。我设计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汲取力量!”我这样的理由是从三个角度进行思考:第一个是从文本特点出发: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老爷爷互相鼓励,终于爬上峰顶的事情,赞扬了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可贵精神。课文按照事件发展顺序介绍攀峰前、攀峰时、攀峰后,三个内容都描写精炼,饱含深意,尤其通过品悟人物对话和关键字词表情达意的效果,体现文本的编排目的,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第二个理由从单元目标进行思考: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结合前两篇课文的语言训练,继续学习学会看课文提示语进行思考、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以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和联系生活实际继续理解生字词等知识。第三个理由是从学情特点出发进行思考:三年级要以段
的教学为主,本单元是侧重连字构段。同时还要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字词学习和学习看泡泡的提示批注。文章语言浅显易懂,通过对话方式,更能令学生理解、品悟生活中蕴藏的真谛。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具体在教学中怎样落实这一教学重难点的呢?大致从这三方面进行:第一步,品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我是这样打算的,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学生大致会说天都峰很高很陡之类的浅层次的内容)我随机板书:又高又陡。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天都峰高的句子,画上横线,老师PPT出示,思考,你从这个句子的哪些字词体会到了天都峰的高?学生可能会找“这么高、峰顶在云彩上面、我爬得上去吗?”老师引导,如果此刻你就站在天都峰的山脚下,面对这么高的山峰,你能用一个成语或者四字词语来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心情吗?结合课文的插图,请在合适的位置标上“山脚和峰顶”这两个词语。学生标注后,思考回答,进行交流,得出:高耸入云、惊恐万分、惊讶无比、难以置信等词语,老师随机朗读教学,就是呀,难怪作者,跟你们一样大的孩子,看到如此高的山峰,不禁发生这般感叹:出示句子,开火车有感情朗读该句。教师质疑,为什么要先写一个“啊”,一般性,我们都把“啊”这个感叹词放在句子最后面的?出示修改后的句子: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啊!朗读比较,思考交流,教师指正:“啊”用在句子开头更能增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这句反问句“我爬得上去吗?”学生提到了,老师
简单讲解,适可而止,不需要讲到这是反问句这一概念,只要说出这样表达更能增强感情。接下来,教学天都峰陡的特点。通过学生自读,划一划哪些词语能突出天都峰陡的特点?并谈谈理由。抓住“挂、发颤”两字,结合课外资料——天都峰的石级与地平线呈70度的。让学生拿出量角器,在空白处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画石级,并随机解释“石级”的含义而且也可以与教学楼的阶梯做比较,理解它的陡。“发颤”用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抖一抖身子,就可理解词语意思,进一步教学:小作者看到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铁链,一边发颤,一边心里会怎么想?交流学生想法,引导学生再次感叹天都峰又高又陡的特点。教学多音字“似”。与白字旁的“的”组合在一起时,念shi的第四声。其余词语组合都是念“si”的第四声。第二步品读第6、7两个自然段,理解天都峰艰难攀登的过程。老师提问: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课文中的爸爸、我和一位老爷爷爬上峰顶了吗?他们是怎么爬的?哪些段落告诉我们了?聚焦第6、7两个自然段。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边读边听,谈谈感受,找出关键词,说说理由,进行交流。我抓住“奋力、爬、向上爬、攀着、手脚并用”来理解攀登的艰难,以及一个比喻句“像小猴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的年龄特点和攀登的模样。紧扣课文提示语——泡泡批注从“终于”这个词语,我体会到什么?学生会说攀登的艰难,我让学生
再次结合第六自然段,进行有感情的指名朗诵、齐读。然后创设情景说话训练,我和一位老爷爷在攀登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是怎么克服、解决的呢?指名回答,互相交流,在情景说话的课文语言训练的感悟中,提升对爷孙俩能攀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天都峰的不怕艰辛,奋勇直前的精神的赞美之情。齐读这两段话,并且这里可以借助作者攀登的段落,仿写老爷爷是怎么攀登的片段。这个我到第二个问题再来展开详细说明。第三步,品读爷孙俩的对话语言,理解爸爸说话的含义。找出文中描写作者和老爷爷对话的句子,多媒体出示。学习第一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老师质疑:他们在山脚相遇时,作者看到老爷爷来爬天都峰的时候,会怎么想?老爷爷看到一个小孩子来爬天都峰会怎么想?出示图片,一个少先队员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师引导学生往敬佩之情和不畏险阻精神的角度进行想象说话,之后,男生扮演老爷爷,女生扮演孩子,老师做行白,读读第3、4、5自然段。学习第二组对话: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喱!现在居然爬上来了!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指名读两句话,说说感受。抓住“鼓舞、居然、勇气”结合找近义词理解“鼓舞、居然”两词的含义,进行品析语句,再展开想象说话,他们之间在攀登的过程中是怎么互相鼓舞的?引导学生抓住他们说话、动作,神情,进行表述,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一个人只
要有决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最后,引出爸爸说的那句话,指名读,说说“汲取”的意思?——根据查字典或者想近义词的方法,交流得出(吸取)。理解“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从何说起?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以及在想象说话过程中,抓住动作、神情的鼓励语言,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源泉。引导学生说出这篇课文的蕴含的深刻道理: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的人生哲理。接下来,我来讲第二个问题:请设计一个读写结合训练,并阐述设计的理论依据。承接刚才在教学感悟爷孙俩艰苦攀登的第6、7两段中,精彩生动地写了我攀登的过程,但是没有写出老爷爷攀登的过程。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模仿第六自然段进行仿写。基本要求: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运用一定的关联词语,体现攀登的过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提出第二个要求:结合人物的年龄特点也写一个恰当的比喻句以及能体现出老爷爷和我之间的互相鼓舞,互相汲取力量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至少写出一种的表达方式。我这样设计的理由是:首先,结合2011版《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要结合平时的机会,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再不断地把课堂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地整合、提炼、运用,实现语言实践的目的,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体现语用。而且三年级孩子正好处于积累丰富的词语过渡到段的教学掌握之间,课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理解段落是第一步,学习运用段落模式进行练笔才是最关键的一步。理应由三年级开始从写几句话入手,遵循单元学习目标以及文本特点,逐渐由段落扩展到篇章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