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表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三年级 三(3)姓名张宏章节名称3爬天都峰课时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习者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在九到十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该班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强和表现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课上要多以表扬为主,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个别学生还存在顽劣和懒惰倾向,上课爱搞小动作、课下作业完成不及时的坏毛病,学习效率也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我本节课采取趣味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创设环境,尽最大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旧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教学难点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教与学的过程(第一课时)三段五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感知段导入激趣导入激趣: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引导初读感知(相机出示预习目标):1、初读课文,认字学词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质疑问题:“鲫鱼背”名称的来历。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笔陡、石级、发颤、仰起脸、奋力、攀着、鲫鱼、纪念、小辫子、笑呵呵、鼓舞、居然、汲取力量b.读准多音字:假日、似乎、白发苍苍、照相、应该c.去掉拼音读词语。d.去掉词语读生字。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可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初读感知组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集体评拨:(一)出示学习探究目标一指导学习探究: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根据学习探究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集体评拨:(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目标一,并记录学习收获3.小组为单位,轮流认读生字4.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通过推选小老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二)出示学习探究目标二:识记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目标二,并记录学习收获2.分组朗读,要求:反复练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达到要求后全班齐读汇报展示师生评拨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总结提升段感悟体验总结延伸读通课文,初步感悟读课文,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多读课文,为下节课准备练习设计书写本课生字板书设计爬天都峰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教学反思《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并纠正课题中“都”的正确读音,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在学习爬天都峰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学完本文后再让学生回答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