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窦娥冤节选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窦娥冤节选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ID:885615

大小:10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训练十三窦娥冤(节选)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答案:(1)juàn(2)xián(3)jiāng(4)xuān(5)hú(6)shà2.选出加点词注释不准确的一项()A.不提防遭刑宪(法令)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吃)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甚、深)烈些纸钱(烧)C.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昏迷)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祭)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罪过)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答案:C解析:C项“偃”应为“倒下”。3.判断正误。(1)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2)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3)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4)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答案:(1)√(2)√(3)√(4)×解析:杂剧每套曲子都用一个宫调,故(4)错误。4.窦娥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请用4字短语概括。答案: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1.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答案:C7用心爱心专心 2.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为何要绕道而行?请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反映了窦娥怕连累婆婆的温顺淳朴的性格。B.怕遇见婆婆使婆婆伤心,突出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C.用善良反衬她的冤屈之深、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D.绕道走,可使婆婆听听自己的嘱咐,了解自己的冤屈。答案:D解析:D项窦娥绕道而行是为了避免婆婆看见,使她伤心。3.元曲中有不少当时的白话。古白话里有些词跟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各句中加点的都是古白话词语,请加以解释。(1)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2)可怎么糊突了盗跖、颜渊?(3)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4)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答案:(1)深(2)混淆(3)这边,那边(这里,那里)(4)只4.【滚绣球】这首曲子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呼告对偶借代拟人解析:“地也”“天也”是呼告;“地也……天也……”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盗跖”、“颜渊”运用了借代,代指坏人和好人。5.试简要分析《汉书·于定国传》中的“东海孝妇”和《窦娥冤》中的“窦娥”两者人物形象有何区别“东海孝妇”的典故: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是用一个妇女的形象来表现古代吏治的腐败与黑暗;都是具有民族传统美德的悲剧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毁灭同样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愤慨,产生敬意。不同点:《汉书》中的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乏反抗精神;而《窦娥冤》中的窦娥敢于反抗,不畏强权。《汉书》中只是叙事,并未刻画人物性格,特别是“孝妇自诬服”,显然并未积极为自己申辩和反抗;而窦娥是贞节、贤孝的化身,具有苦己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觉醒后的窦娥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表现出百折不回、死生不渝的抗争精神。解析:相同之处都是悲剧主人公,不同之处是有无反抗精神。课后检测一、基础部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A.变徵(zhǐ)不提防(tí)刽子手(kuì)亢旱(kàng)B.后偃(yǎn)盗跖(zhí)错勘(kān)嗟怨(jiē)C.取应(yìng)卜儿(bǔ)葫芦提(tí)尸骸(hái)D.湛湛(zhàn)苌弘(cháng)罪愆(qiān)荒阡(qiān)答案:A解析:A项“提”读为“dī”,“刽”读为“guì”。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泪连连混淆忍气吞声B.亲眷埋怨负屈衔冤C.甘霖冤枉披枷带锁D.昭彰寒喧望帝啼鹃7用心爱心专心 答案:B解析:A项“泪连连”应为“泪涟涟”;C项“带”应为“戴”;D项“喧”应为“暄”。3.窦娥告别婆婆场面中曲词宾白前后穿插、紧密相连,对其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A.即交代了前面的情节,又使剧情自然向前发展。B.进一步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其更加完整丰满。C.这样具有美好心灵的善良女子却蒙冤受屈而死,可见当时的吏治何等腐败,这就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D.是为了增加艺术性、显得情节复杂、故事紧凑。答案:D解析:这样做重在塑造人物形象,故D项错误。4.对窦娥三桩誓愿的有关内容和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桩誓愿典出《庄子》、《太平御览》、《汉书》。B.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C.三桩誓愿反映出窦娥的反抗性格到了顶点,全剧达到了高潮。D.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答案:D解析:三桩誓愿并没有体现窦娥的“勤劳、正直、善良”。5.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剧在整体写作上与《孔雀东南飞》和《梁祝》一样,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B.本剧结构非常严谨,过渡自然,手法翻新。用“唱词”过渡的,如【滚绣球】结尾一句把对天地的愤怒控诉自然转到下面对身世的凄切陈述;用“科介”过渡的,如【鲍老儿】后用“刽子做喝科”来转入临刑前的誓愿;用“宾白”过渡的,如结尾的“且看后来如何”为下一折做铺垫。C.本剧以超现实的想象,写了女主人公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作者把现实的不幸完全寄托到虚无缥缈的鬼神天地,看似愿望美好,实则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D.本剧作者把戏曲传统的唱、念、做、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宾白叙述情节,以科介烘托气氛,以唱腔渲染抒情。答案:C解析:“脱离现实”“有着消极的思想影响”错。6.关汉卿,号已斋叟,____________(朝)大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杂剧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答案:金末元初《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望江亭》《窦娥冤》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二、本课阅读阅读【滚绣球】,完成7—10题。【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7.“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8.本节中,窦娥对天地鬼神进行严厉的抨击,可后来她又发三桩誓愿,要感天动地,靠天地“留些灵圣与世人传”。如何理解她这一矛盾?7用心爱心专心 9.本曲词中有两句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而在《古名家杂剧》本中是:“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试比较二者的异同。10.下面对这支曲子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申冤报仇的心理。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有冤难诉,有口难辩的悲愤之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D.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了窦娥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7.答案:封建社会解析: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因此“天”“地”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封建社会。8.参考答案:窦娥在诉冤过程中对天地怀疑与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指天斥地批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仍要天地清官来昭雪。表现了她的不屈反抗而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心态。解析:反映了窦娥不屈反抗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矛盾心理。9.参考答案:《古》本第一句是陈述句,不如课本反问句的质问语气强烈;《古》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诉求,不如课本直接指斥和否定有力量,总之,课文突出了窦娥不屈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主旨表达也更深刻。解析:从句子的不同语气来分析其效果。10.答案:D解析:“盗跖、颜渊”代指坏人和好人,是借代,故B、C项错误。这支曲子表现了窦娥的悲愤之情,因此A项错误。三、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一首唐毅夫的套曲,完成11—12题南吕·一枝花怨雪不呈六出祥,岂应三白瑞?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饥。有甚稀奇。无主向沿街坠,不着人到处飞。暗敲窗有影无形,偷入户潜踪蹑迹。【梁州】才沾上茅庵草舍,又钻入破壁疏篱,似杨花滚滚轻狂势。你几曾见贵公子锦茵绣褥?你多曾伴老渔翁箬笠蓑衣?为飘风胡作非为,怕腾云相趁相随。只着你冻的个孟浩然挣挣痴痴,只着你逼的个林和靖钦钦历历,只着你阻的个韩退之哭哭啼啼①。更长,漏迟,被窝中无半点阳和气。恼人眠,搅人睡。你那冷燥皮肤似铁石,着我怎敢相偎。【尾】一冬酒债因他累,千里关山被你迷。似这等浪蕊闲花也不是长久计,尽飘零数日,扫除做一堆,我将你温不热薄情儿化做了水。注:①孟浩然曾雪中骑驴觅诗,林和靖酷爱雪中赏梅,韩退之贬潮州时雪阻秦岭。此三人均可谓雪中寒士。11.下列对这套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套曲,“南吕”“一枝花”是宫调名,“梁州”“尾”是两支曲牌并组成套数,“怨雪”是该套曲的标题。B.该曲首段入题。突出写雪花散漫轻浮、行踪诡秘,使人饥寒交迫、困苦不堪的丑态。C.【梁州】曲运用孟、林、韩三人的事典,说明雪专门为难寒士,生动地写出了雪的罪孽。7用心爱心专心 D.【尾】曲将作者的怨恨抒发到了极点,并开始采取行动,将这不通人情的“薄情儿”,“扫除做一堆”,“化做了水”。12.很明显该曲的雪极富比喻和象征意义。试把这一层含义分析出来。11.答案:A12.参考答案:雪在这里象征了某些人的不良品性。到处闲逛,为害百姓,气势汹汹,欺贫怕富,胡作非为,似指盗贼、胥吏之类。包含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解析:要注意分析曲中对雪的描写所用的拟人手法和雪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孟、林、韩的典故的运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名作。《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年轻妇女——窦娥,在流氓、贪官的重重迫害下,蒙冤至死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元代封建统治的黑暗现实。《窦娥冤》全剧共四折……第三折是唱功戏,关汉卿选用的音乐“宫调”是【正宫】。虽然当时演奏的曲谱已经失传,但是,从古代有关的音乐书籍中可以推论到,【正宫】乐调的声调和感情,一般是惆怅和悲壮的。这就从戏曲音乐的角度为第三折打下了悲剧的基础,而这又是第二折【南吕】宫调伤悲感愤声情的继续。因此,第三折是在鼓、锣、拍板、笛等乐器制造的悲剧气氛中开场的。监斩官随即上场,三言两语就把行刑付斩前阴森恐怖的特定环境勾勒出来,鼓三通,锣三下,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造足了,带枷的窦娥才被推出场。这时候,观众急于要知道的是窦娥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窦娥也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顺应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窦娥以【正宫】为宫调的第三折的套曲唱段。开口呼唱出的【端正好】起势就很不凡。用“没来由”三个字领起全曲,既概括了第一、二折的故事情节,又为下面字字悲愤、滴滴血泪的唱词作了铺垫。……当唱到“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时,对封建社会无比憎恨的思想力量蓦然爆发出来。思想力量的表达借助于艺术形式的完美。【正宫·端正好】这个曲调的字可以不拘泥于原谱而有所增减,而句却不能增减,只能是五句。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上我们可以发现,诗词曲讲究偶句对称,也就是句子成双。但是,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单句,关汉卿的这一曲【正宫·端正好】正好只有五句。这是词曲才独有的现象,虽然古曲谱大多数已经失传,不过,从古代有关的戏曲理论书籍中,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或者是拖腔行吟代替了一句,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平声字押韵时,因为平声韵脚可以拉长,不变音,便于行腔拉音,造成余音不绝的气势。或者是因为感情的蕴藉难以言传,而以音乐代替,这种音乐替代与造成跌宕效果的戏曲过门音乐不同,它必然是上句思想感情的发展,是后面感情爆发的酝酿,也是以歌代言的替代。前一种现象在元曲中比比皆是,后一种现象在今天的戏曲中还能见到,这一曲【端正好】和下一曲【滚绣球】就是前一种现象的例子。【正宫·端正好】的谱式规定了每句的定格字数是三、三、七、七、五字,但在每句中可以加衬字。这样,句式就会有变化。像这一曲【端正好】,前两句加上衬词后,变成了三三的六字句式,节奏就变成了“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这种句式的节奏短促、激烈。又由于《窦娥冤》第三折的用韵,选用了元杂剧使用的《中原音韵》中的先天韵,这个韵相当于现代诗歌十三韵辙的言前辙。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所以,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使观众对无辜的窦娥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心,紧接着转入第三句“叫声屈”——“动地惊天”。这种句式的节奏较前两句三三句式的六字节奏缓慢,更由于在平声韵“天”7用心爱心专心 字处拖腔行吟、裂石惊天的唱腔不仅催人泪下,也把窦娥愤怒怨恨的心情倾泻无遗,在音乐的拖腔行吟中促使观众产生联想。13.《窦娥冤》第三折一开场的环境描写,作者认为用来造足“震撼人心的悲剧气氛”的是()A.鼓、锣、拍板、笛等乐器。B.监斩官的上场。C.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布。D.监斩官的上场,行刑付斩前的阴森恐怖,鼓三通,锣三下。14.第2段中“中国戏曲的特点”是()A.以唱段刻画人物内心。B.必定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C.观众急于知道人物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D.顺应观众的急切知道的心理。15.“开口唱的这两句,首先把人带入到一个冤屈、悲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凄凉境地中”的原因是()A.发音时声带颤动。B.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C.选用了言前韵,韵母是鼻韵母。D.使用先天韵,韵母是鼻韵母,发音时声带颤动。16.“我们可以推断出这种现象是由于音乐与感情高度交融而产生的。”“这种现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D解析:A、B、C三项概括都不够全面,只有D项概括全面准确。14.答案:A解析:答案就在题干附近。15.答案:D解析:注意原句的前一句“韵母是鼻韵母……声带颤动”。16.答案: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有单句解析:在最后一段的前半部分找出“在配有乐谱吟唱的词曲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单句”,再加以提炼即可。(三)阅读下面元曲,完成17—18题。[双调]蟾宫曲怀古查德卿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已成,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17.末尾两句,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18.这首元曲用典,用的是尽人皆知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典故,具有元曲_________特点。17.答案:千古功勋无非是过眼烟云消极无为解析:“霸业已成,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这两句讲了他们虽立下了千古奇功,但也留下了不尽的遗憾。一切的功过是非不过是过眼烟云。曲中流露出了“消极无为”的思想。18.答案:诸葛亮姜子牙雅俗共赏解析:”一个农夫,晦迹南阳,八阵图名成卧龙,一举成功;一个渔翁,栖身东海,《六韬》书功在非熊”可以知道分别指“诸葛亮、姜子牙”7用心爱心专心 。从所学元曲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特点:雅俗共赏7用心爱心专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