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走进文本,精心解读《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叶至善回忆他童年时候,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耐人寻味。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可以归纳为三部分:期盼参加演出、饰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在讲述怎样演老虎时,故事中的老师与演“哥哥”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见。那个小朋友一直认为扮老虎要有“豁虎跳”,而老师却认为不一定要“豁虎跳”,二者的矛盾贯穿始终。演老虎的“我”一直按老师的指导排练、演出。正式演出时“砸”了。于是“我”寻求原因。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以“我至今还不明白”结尾,给学生留下阅读的空间。 根据文章的内容、语言特点及四年级的教学重点,确定教学目标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透过对语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关注内容,感悟形式 透过语言形式,把握语言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运用之妙,这是很好的教学经验。据此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1.初读——从语言到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指导学生概括为三部分:期盼参加演出、饰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引导学生循着怎样演老虎这条贯穿始终的矛盾明线和以“我”排演、演出时“窝囊”的暗线,去探究演出失败的原因。2.细读、深读一一从内容到语言。这一过程,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品味语言,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三、教给方法,学习语言 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合理想象,进入课文情境等方法学习语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书伊始,指导学生抓住题眼,把握全文,将“一只大老虎”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两个标题进行对比,使学生既理解了“窝囊”一词的意思,又在“窝囊”这一词的关照下阅读全文。
全文是按排练前老师提出演“虎”的要求,排练时、演出时临阵指导推动情节发展的。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设计。 排练前老师告诉“我”怎样表演—段,写得具体明确,作者仅用了“爬”“站”“叫”“扑”“追”“躺”六个动作把老虎怎么演写得具体明确。指导学生圈出动词,品味用词之准确。再创设情境:老师扮演故事中的老师,学生扮演文中的“我”,进行对话。文中的情境得以再现,学习了如何把表演动作写具体,并为“我”演得如何确定了评判标准。作者在写排练时,没有重复上述六部动作,只写了老师怎样临阵指导,把“我”怎样表演省去了。但文章语言之妙就在让你读着老师的指导,就能想象出“我”表演时拙笨的情景。根据这一语言特点,设计了边读边想,填补空白的训练。首先,出示训练要求,让学生想想“我”是怎样一步步表演的。老师这样一步步地提示、催促,学生才有机会想象“我”台上表演的笨拙情景,体会到“我”表演的笨拙,培养了想象力,也学习了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后文“我”寻找演出失败的原因准备了铺垫。学习正式演出一段时,我仍安排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抓住“哄堂大笑”这个关键词,思考“我”怎样的出场会引来大家这种反应,又是用怎样表演让会场的笑声“一阵阵接连不断”。学生对照着“老师”在排练前讲的六步要领展开想象,想象“我”打乱了哪一步骤,缺失了什么细节,增添了什么动作而让观众哄堂大笑。这样的想象使文章人物更为鲜活了,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寻求演出失败原因准备了进一步的铺垫。前文的排练和正式演出,都暗示了“我”演出失败的原因,但还有一条明线——演老虎要不要“豁虎跳”的冲突。事后“我”寻求原因,去动物园看老虎,看了动物园的老虎也没有“豁虎跳”后写道:“为什么没有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为什么没有豁虎跳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至今还不明白。”这正是学习语言表达的好机会。先承上文理解:为什么没有“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言外之意是不会“豁虎跳”也可演老虎)接着,为什么没有“豁虎跳”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没有“豁虎跳”为什么就会惹起哄堂大笑)最后“我至今还不明白”引导者学生回顾全文——原因在“窝囊”。在探究中照应了“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题,回味了排练和演出时“窝囊”的情景,让我们看到了“我”的求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