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雨霖铃》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韩晶◆教材分析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词人生平;2.抓住意象,品味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作品的情感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离别的诗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李叔同写的《送别》歌曲(幻灯片1),然后由歌曲导入,同学们刚才听了播放的《送别》有什么感受?能用几个词来说明一下吗?(生:伤感、痛苦、难分难舍、担忧、牵挂......)我也有同感,这让我想起江淹在《别赋》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送别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古人在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送别的诗句,同学们还记得吗?(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送别词——柳永的《雨霖铃》,(幻灯片2)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送别之情的。二、明确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词人生平。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作品的情感基调。3、抓住意象,品味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色。三、走进作者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因曾任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作品集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乐章集》。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仕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与自己心爱的人不得不离别的情景。(老师强调柳永的重点情况)四、美文感知1、学生个读。师:读得不错,同学们觉着还有不足吗?生:情感上没有起伏,太平淡2、录音范读。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注意把握词的韵律、节奏,体悟本词的情感基调(朗诵《雨霖铃》,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3、学生齐读(展示送别图片,整体感知送别情感)。师: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诵读要求,停顿准确,节奏舒缓。4、整体感知情感基调。师:请同学们参考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内容师:请同学们找出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为什么是这一句?生:因为这一句中的“伤离别”体现出惜别之意师:非常正确。这也是文章的词眼,这一句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基调?生:有的说“悲伤”,有的说“凄婉”,有的说“悲痛”、、、、、、师:同学们的理解基本到位,这一句体现出哀婉、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有些句子直接体现了这种情感,有些句子是通过景物体现这种情感的。请你们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生: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具体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生:依依不舍,难分难舍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留恋”、“催发”体现了词人想留又不得不走的情状。“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体现了两个人都很悲痛,难舍难分的情感。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师:分析地非常到位。观察细致,注重细节描写,此时正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境界。还有吗?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师:这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呢?生:悲伤孤独之感师:自古多情之人在离别时本来就悲痛万分,更何况在萧条冷落的清秋时节呢。离开之后,即使是良辰美景也如同虚设,无人所说。是何等地孤寂伤感啊!师:在文章中有写景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师: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些写景的句子,请同学们按照设计的要求思考,把答案写在讲义上,然后分组讨论,我找四个组到黑板上写出来。问题要求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2、(明)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两个句子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学们在积极地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最后的答案。)师:我找四个组上黑板,一组三组分析第一道题,二组六组做第二道题。(四个组把答案写到了黑板上)(师生共同研讨答案的对错。先看第一问,两个组回答的大同小异,答案基本正确,一组的同学在归纳意境的时候用了“孤寂”这个词,从景物中看不出来。)师:明确答案意象:寒蝉长亭骤雨意境:凄楚悲凉情感:伤感哀愁这就是情景交融师:从这些意象中为什么能看出这些情感呢?因为这些意象古人赋予它特殊的情感。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补充: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结论:寒蝉是“悲凉”的象征。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褒《送别裴仪同》)“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李白《菩萨蛮》)结论:长亭是“离愁”的象征。骤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诗人往往用这些特殊的意象来表自己的情怀。师:我们再来分析第二题。第六组的同学没有把意象写全,而是用“等”代替,这样行吗?生:不行。不全容易丢分。师:对,一定要写全。两个同学都答出了伤感惆怅,但缺少分析。那位同学来分析一下这几个意象,看看这些意象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生:酒是愁的意思,杨柳不知道,晓风有寒冷之意,残月不全,表示人不能团圆。师:意思基本正确,思考问题还是很有深度的,值得表扬。“酒”对离别的人来说,确实是愁的意思,“举杯消愁愁更愁”,“柳”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晓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风急天高猿啸哀”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明确答案词人选取古代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个意象:酒、杨柳、晓风、月影。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采用意象叠加的手法组成了一幅意境和谐的凄美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离愁、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孤独惆怅的心境 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手法,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师:学以致用,我们学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那我们来练习一下,看看同学们掌握了没有。五、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生:用孤舟、微月、枫林表达出一种孤独伤感的情绪。师:分析一下吧生:从“孤舟”能看出这个人很孤单,“微月”说明月光朦胧,说明人很惆怅,“枫林”说明秋天的凉意,人的内也会产生伤感之情。师:分析地相当全面,已经掌握了用分析意象来把握情感的方法了。孤舟、微月、枫林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流人"的一腔愁情,“孤舟”写出孤寂之情,“微月”借传统意象月光点染羁旅之愁,“枫林”借深秋之景渲染凄凉之情。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我们再来简单的总结一下“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师生共同总结: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3、捕捉意象,体悟情感。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师: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六、布置作业1、背诵《雨霖铃》。2、根据《雨霖铃》的送别场景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七、板书设计:情难舍难分孤独伤感伤离别情景交融景寒蝉长亭骤雨伤感哀愁酒杨柳晓风残月孤独惆怅◆教学反思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能初步理解、鉴赏、评价古代诗歌就成为高中生必修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我在课堂一开始的导语设计,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又为本课的情境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四)畅言教育古典诗歌教学要紧扣“怎样读,怎样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怎样读”是首要完成的任务。于是,在《雨霖铃》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人手,揣摩诗的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手段来分析诗歌,体会婉约词缠绵悱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比如,解读“寒蝉”,学生能够把寒蝉的两层内涵(一是透露季节是秋天,二是渲染凄清冷落的离别氛围)分析得很到位。在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时,自然引导学生找出“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体会渲染出的那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最终感受作者那浓浓的别离之情。只要抓住关键的意象词,通过联想,举一反三,易于阅读理解。用心用情服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