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代描写离别的诗词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酒别壮别惨别死别
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雨霖铃柳永
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时期主要风格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年婉约艳丽温庭筠、李煜、晏殊北宋中叶到南渡婉约、豪放并举苏轼、柳永、李清照南宋前期壮怀高唱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哀感低吟姜夔、张炎
诗歌诵读技巧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宋词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词——在词史上被称为是正宗和本色行当。内容上多是写离别相思、风花雪月(言情);格调上委婉柔媚,偏于阴柔之美,音律上浅唱低回,代表作家是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唐代词人代表是温庭筠、南唐后主李煜。豪放词——是由苏轼开创的,坦言自我,自然的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独特格调。后来南宋辛弃疾因自己在政治上遭遇排挤,在他笔下词成了抒发因报国无门悲愤不平的工具,形成了豪放洒脱的风格。主题常常是抒发远大政治理想和乐观旷达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或描写雄奇博大的景物。
题目解说唐代天宝年间,渔阳的动地颦鼓敲破了唐玄宗燕舞莺歌的好梦,仓皇中他携杨贵妃离开长安而奔往四川。马嵬驿之变,他为了自己的安全与皇位而只得忍痛“割爱”。进入蜀道之后,大雨滂沱,杨贵妃已经作了替罪之羊,唐玄宗的安全危机也已过去,他难免愧恨与怀念交集,泪水与雨水齐流,更何况在长时间寂寞与颠簸的行进途中,那风雨中车驾上叮叮当当的铃声,轻一声重一声,兀自敲叩着他内心的孤寂与哀愁。闻雨霖銮铃,长于音乐的他,大约是在剑州桐梓县的上亭,采其声为乐曲,命名“雨霖铃”,令跟随而来的善吹筚篥的梨园弟子张野狐吹奏,于是这支乐曲就得以传诸后世。而宋词借旧曲而别倚新声成为词牌,衍为双调慢词,最早见于北宋柳永的《乐章集》,延续了这一支唐曲的生命而另开新境的,正是宋代的这位白衣卿相词中王者。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你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哀婉、悲伤、凄清。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明确:别前、别后。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明确: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地点()时间()季节()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长亭晚上秋季萧瑟
写出了诗人对着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从声音、形象中透出了异样的情味。作者着重是在酝酿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词中像这类写法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接着才是:“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卜算子》的开头是:“江枫渐老,汀蕙半雕,满目败红衰翠。”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动漫动人愁思的境界呀。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写什么?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ráo划船的桨),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谁能描绘一下这句情景?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写什么?“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压抑、苦闷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惆怅而已。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这首词中词人设想的虚景有那些?设想的人物活动又有哪些?1、景: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杨柳岸:“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②晓风: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③残月: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2、人物活动①今宵酒醒何处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②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良辰好景”应是什么样的图景?这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足见情悲之深,意味之浓。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处是归年?”
长亭送别图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凄美;惟有物,才使万物存在;惟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惟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这首词极富美感,其画意美美在虚实相剂,情景交融,营构了一幅令人肝肠寸断的送别图景,很好的表现了“伤离别”这一主题。小结
赏析语言——柳词的语言美“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迂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①写景语言:②写人之笔:③写情之语:多以口语来形容。于平实朴素处见深情蜜意,形象呼之欲出。直而不失其实;俗而不失其真。正是这种情真、语俗的特点,让柳词跨越了民族,跨越了肤色,跨越了时空,故而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梁衡《读柳永》
1、实写:2、虚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4、联想:由此及彼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写作手法探究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1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4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实虚实虚虚实虚虚实虚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6分)(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1、边城:唐代边境城镇,与吐蕃对峙.2、安西:安史之乱后陷落,作者写此诗时安西已被吐蕃辖管三十多年。3、碛:qì,沙漠。4练:白绢,泛指丝绸本诗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诗中前两句暮雨、低雁、芦、笋为实写(1分),营造了春天阴沉昏暗的意境(1分),表达了诗人对紧张恐怖边境的担忧之情(1分);诗中后两句遥远的驮铃声为实写,驼队应该穿过沙漠后到安西为虚写,(1分)是想象的繁华的丝绸商运之景,诗歌通过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作者盼望收复安西边镇,恢复往日繁荣的感情(1分)。
阅读《虞美人·听雨》回答1-5题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①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②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注】①断雁:离群的孤雁。②星星:形容头发花白。1、本词的词牌是——————,词题为——————。依字数来看属于——————。2、词人在结构安排上以上阕写——————与——————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到下阕单写“而今”听雨时,则——————,力度陡增。虞美人听雨小令少年壮年夹叙夹议
3、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地概括了人生道路上的三个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高妙卓绝。4、根据词中所写作者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心境,请把三个阶段概括为三幅画面,分别是:—————————,—————————,—————————。5、作者用“悲欢离合总无情”来概括晚年的心境,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时空迁移歌楼夜雨图江舟秋霖图僧庐听雨图毕竟作者还在僧庐下听雨,因此不能说他的心境已淡然或麻木。只是历经沧桑,饱尝艰辛,对人生的“悲欢离合”已不在意,心理承受力更强了。
雨霖铃·相思冷月无声,清风无影,一壶浊酒。独自斟饮消愁,却不知,酒化泪流。回首黯然销魂,更如此清秋。念往昔,几多欢笑,剩一钩残月当空。人生苦多欢乐少,况如今,落魄如飘蓬。今后何以为家?镜中花水中亭楼。且行且远,一路飘摇一路幽愁。何人能解万千丝?惟向东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