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雨霖铃》导学案3

ID:886769

大小:4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2、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3、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2、难点: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学习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学1.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2.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有“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乐章集》)。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三、整体感知全词内容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句子的节奏。(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诵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投影显示重点词语),然后自由朗读全词。四、具体分析(一)方法指导: 学习宋词就要学会赏析的方法,最基本的就是通过诵读,读字、读句、读情,通过读,掌握词中写了什么内容,即文中写了哪些景,描绘了什么场景,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二)赏析上片(1)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场面。如果你是一位画家,给这幅画面选取一些背景来渲染这一对恋人的离愁别恨,你会作怎样选择?说说你选择的理由。而词人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明确:为表现这样一幅画面,词人是这样选择的:①先实写长亭――离别寒蝉――凄切骤雨――心凉理由: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后虚写烟波――愁思绵长暮霭――愁思浓重楚天――愁思无际理由: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除了通过景物描写渲染离人的离愁别恨,词人还调动了那些艺术手法表现这种情感?明确:词人还通过白描写法刻划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神态,极力表现离人的离愁别恨。人物的内心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此处极写离别之难。人物的神态:相看←→凝噎(一切尽在不言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极写离别之悲。(3)齐读;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4)小结上片(5)齐读,体会词人情感(三)赏析下片(1)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字字珠矶,句句含情。齐读,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羁旅长愁的画面。示例: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愁眉不展,若有所思。(2)下阕写景有何特点?明确:下阕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写尽别后的相思苦,因此本阕以虚写为主。伤离别不堪清秋愁意浓虚写夹岸杨柳晓风残月酒醒伤好景虚设风情难说悲苦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下片所写之景全部是作者的想象,但读来真切感人,引发人的愁思,也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这种表现手法发挥到极致。(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理解一:a、“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b、“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c、“酒醒”后的惆怅( 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理解二:a、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b、“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C、“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d、“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凉人更凉,借酒销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4)学生诵读下片,体会意境。五、诵读全词六、作业布置1、背诵全词。2、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离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