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出塞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出塞》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时既尊重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找到文本学习与生活世界的结合点,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这样设计把学生看作有个性的认识主体、看作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本课采用的是以“精心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能够学得有趣、有效。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简单举例如下: 1、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 2、加强教学评价,让创新更具理性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当有意识的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这个评价应当是多元的。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将打破教师主观评价的形式,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既评价别人,也评价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现评价过程的多为互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上一闪即逝的创新火花,作出良好的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初秋行圃1教案鄂教版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七、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
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