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讲解版3.31
一、时代背景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不断开疆拓土,唐朝与北方民族的战争进入激烈交锋时期,不少文人,投笔从戎,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
二、诗人介绍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与高适、王昌龄、岑参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遥望黄河迷茫旷远,犹若悬挂在白云之间!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一片孤城万仞山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万仞形容山之极高;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杨柳:在中国古代诗词文赋中,“杨柳”往往指的是“柳树”,而不是“杨树”和“柳树”并称。这里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春风不度玉门关度:越过。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由西汉汉武帝设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又称玉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的一个重要关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总体概括:这首诗通过描写塞外苍茫荒凉的景象,表现征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和思乡的哀怨,也寄寓作者对其深切的同情。诗作信笔写来,不假雕饰,先勾勒出白云、黄河、孤城、高山的奇险而又凄清的画面,铺设一种极为壮阔旷远的背景,然后一转写闻笛的感受,从而自然归结到抒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慨。本诗情调悲壮,景象萧森,寓情于景,语言含蕴,寄意宏深。
学习小结:1.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2.重要的地理文化:凉州、玉门关3.重要的意境特征:杨柳——赠别留念;杜鹃——怀念故乡、抒写离愁别恨;杜康——酒梅花——酒的别称。
谢谢大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