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语文《定风波》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教案语文《定风波》

ID:887683

大小:32.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精品文档★高二教案语文《定风波》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下面是整理的高二教案语文《定风波》,欢迎来参考!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一、问题切入,解读词意。二、探究重点,品鉴词境。三、迁移运用,感悟人生。请学生齐背《赤壁怀古》。上一课对于“人生如梦”的结尾到底是“无奈的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很多同学还存在着争议。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另一篇写于同时期的作品《定风波》,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1.齐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并由学生对时间、地点的解说自然引入背景介绍。2.抓住关键内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在“遇雨”后的心态,以及这心态与众人不同之处,即“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作此词”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认识到作者对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1.朗读全词,初步感知。思考:你觉得小序中的“余独不觉”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词中哪些地方与之形成呼应!请出题赏析。引导学生抓住直接表现作者情态的词语提出问题,选择一部分讨论回答。如:“吟啸”是什么状态!“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莫听”“何妨”“谁怕”!参考答案:吟诗长啸,即表意闲气安;而“轻”乃指心理之轻,而非事实之轻,即指轻松旷达的心境;“莫听”等三词干净、洒脱,疏朗、刚健,表现了词人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从容气度。2.再读全词,解读物象。抓住词中出现的一些物象、景象生疑出题。如:词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竹杖芒鞋”和“蓑衣”怎么理解!“斜照相迎”有蕴涵之意吗!“萧瑟处”是否仅指遇雨之处!参考答案:“雨”既是指自然风雨,又是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斜照相迎”蕴含着词人旷达之情,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寒冷中发现温暖;“萧瑟处”既指方才遇雨之处,更指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而“回首”“萧瑟处”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即对人生长路的深刻思考和觉悟。3.吟诵全词,品析表达技巧。思考:这首词具有很强的隐喻性,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引导学生从内容层面的理解拓展到写作层面,可从三个角度来归结:一借眼前景写心中事。作者落笔于沙湖道中遇雨情景,写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一是自然景物,一是社会人事,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二借隐喻来寄托。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隐喻遭贬后的泰然自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隐喻历经坎坷后的清醒与达观。三即景生情,以小见大。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为实,为小,却生发出作者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的感慨,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极其动人的情致,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及人格魅力。1.探究“归”字。思考: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个性谈谈你对“归”的理解,你认为苏轼要往哪里归!请学生以书面形式作答,教师加以投影,并在此过程中点拨归纳:“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2.探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形象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思考:你欣赏“一蓑烟雨任平生”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的苏轼吗!你如何看待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谈谈你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理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推举发言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作品的旷达意境以及词人豁达洒脱的个性和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体会词人儒道兼容的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3.再谈对《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理解。思考:现在你认为苏轼的这句感慨是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学生在感悟全词、走近苏轼的基础上自主发表见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见功业易逝,自然永恒。周瑜、曹操,一切风流人物,都将被时间带走,在荡涤一切的自然伟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1.学习评价。投影一段话:“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请借鉴这种评价方式,写一段你对苏轼其人的认识和评价。2.化用词中语句,写一句标题式的话,要求与自己的人生相观照。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提示学生注意语言的涵蕴与灵动。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例如: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智者人生无雨晴一蓑烟雨,几许人生若无雨晴,我们将如何书写人生跌宕的剧情结语:我们化用的不但是句子,也是东坡的人生智慧。愿我们在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有东坡这样的大家相伴,以使我们的精神不苍白,灵魂不枯竭。一、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二、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教学过程由“雨”设疑:请同学们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和“人生就是躲一场雨的工夫”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点拨导引:前者有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意思;后者加个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人生有雨,有雨而躲,这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准则呢!我们来看看苏轼的回答。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答案参见“方案A”)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点拨归纳: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关键词是“归”或“无”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请同学看一段话:“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精品文档★‘贬谪琼崖’的下场,这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你认同这段评述吗!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人生风雨!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是当其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畅所欲言,鼓励多元理解和个性发现,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朗读背诵:要求学生把握词的基调、节奏、旋律等,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潇洒和超脱,疏朗和刚健。布置作业: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9/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