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租界”、“耀武扬威”等词语,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2、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抓重点的方法概括三个小故事。3、运用质疑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课文,感受“中华不振”。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过程:一、聊志向揭题1、【板书:志】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志”字,上“士”下“心”。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板书:立志】说说你立下的志向是什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幻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2、释题:“崛起”是什么意思?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不振)“之”?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意思一样吗?说说题目的意思。二,扫雷,认读生字词【幻灯展示】1、读准词语。师:要想读懂文章,扫清“地雷”是必须的。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能认识,能正确地读出来么?请大家读读课件中的词,看谁的反应快,读得对。第一组:焦点列强繁华租界惩处巡警吵嚷诸生模范麻烦踊跃胸怀欺凌第二组: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帝国主义振兴中华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迷惑不解打破砂锅问到底清晰而坚定
第三组:打破砂锅问到底清晰而坚定(联系文本的内容用上这两个词语说话。)2、理解词语。(1)有一些词,由于特定的时代,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我们查找一些资料。例如“列强”“租界”“帝国主义”,谁知道?请看这幅图,这就是清朝末年我们受到列强欺辱的时局图【幻灯:展示租界时局图】。当时的美帝国,英帝国,日帝国,沙皇俄国等,国力强过中国,于是就抢占我们的领土,说是租用,实际上是霸占,这就形成了列强割据,租界林立的“时局图”。而在租界内就是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在租界外则是民不聊生,苦难悲情。【幻灯:展示租界内外的实景图】这就是不振的中华啊。也正因此,才有了周恩来立志,齐读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有一些词,光看字面意思还不行,联系课文才能理解更透彻。比如“诸生”、“欺凌”,谁来读读带有“诸生”的句子,说说“诸生”就是今天的谁?“欺凌”这个词的意思是——欺负,欺压,侮辱……课文中是怎么说的,中国人受到怎样的欺凌?谁能给咱们读一段课文,帮助大家具体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指名读,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部分内容,这就叫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一边读,一边感受当时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怎样的欺凌。三、初读,把握文脉1.把握大意师:这是一个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整个大故事中又带着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大家来比赛,看谁读书最快,把三个小故事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后交流,并找到相应的段落。师:说得很好。还可以简洁一些。老师也尝试着概括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大家看看,比比,和你们概括的有什么不同。【幻灯展示: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都有“中华”、“不振”“振兴”,字数一样都六个字等)小结:概括就是要抓住重点,用简简单单的语言表述,字数一样给人一种整齐的美,读起来很有节奏美。【幻灯:简洁,抓重点】现在,请大家把这几个小标题读一遍,记在心里,慢慢学习概括,记住两个关键词:简洁,抓重点。
2、认识结构师:这三个小故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呢?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呢?师:很好,看,原来这三个故事是这样排列的啊。【板画:串联式结构图】就像一串糖葫芦。我们读故事的时候,也要一个一个读,读好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个一个的品味,读出故事中的滋味。四、自读,学习第一个故事1.充分自读读书还是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幻灯展示:1.读得通顺;2.读出疑问】通顺,就是读得流利,不磕磕绊绊,第一次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就多读几遍,读到通顺为止。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不明白,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拿起你的笔,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开始读吧。2.尝试质疑,解疑师:会提问的孩子更会读,发现问题的价值可不得了。谁来提问?为什么一下车,伯父就要说“没事是不要到那里玩?”为什么伯父会说“惹出麻烦可就糟了”,到底有什么“麻烦”,会怎么“糟了”呢?为何伯父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呢?……师:好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和故事的内容有关。这些“为什么”只要我们读完下文,自然就解开了,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请看这个词“麻烦”“糟了”,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糟了”的结果是怎么样?“麻烦”是这段话“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糟了”是这段话“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很好,这就叫做“联系上下文”。这个办法很管用,能够帮助你们读懂许多疑问。师:作者写故事很有一套,他会故意吊大家胃口,设置一些悬念,有些地方,就明明白白写出“疑惑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请大家认真阅读第一个故事,看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悬念,其实,也就是你读到的疑惑,感兴趣,要弄懂的地方。【幻灯展示:第一个故事部分】(“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伯父没有说明白,只是简单说“惹出麻烦就糟糕了”。“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伯父只是简单地说的是“中华不振”。还有第6自然段
都是写疑问“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么多问题,几乎都没有直接回答,这就是吊胃口,为的就是吸引大家继续读。其实,要解开这些问题也很简单,就是往下读。读完了,还有问题,就查资料。阅读就是一种不断的探索。3.读出滋味怎样读好这个小故事呢?谁有建议?周恩来要读出——满腹疑问、不可思议的感觉;伯父则要——读出心里装着事儿、无奈、伤感、愤怒的感觉。自己练习一下,之后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五、书写生字词语1、老师示范书写“嚷”、“范”、“巡”2学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