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闯进惩处吵嚷 ▲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 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 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