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四年级一班唐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读课题——(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句话是少年周恩来说的,谁了说说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生回答:魏校长提问时说的)他是怎么说的?(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就让他们从课文中找相关词语。)请大家清晰而坚定地读——(生读),请大家再铿锵有力地读——(生读)。师:“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中华振兴)那周恩来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中华不振)师:对,中华不振面对周恩来的一连串提问,伯父只是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了一个“中华不振”就没有再说什么。中华不振,中华不振,一连串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周恩来的头脑中,使他感到疑惑不解,于是他决定到租界里去看个究竟。二、细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次中华不振是谁说的?——伯父师:伯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来的。在面对周恩来的提问时,告诉周恩来那不是中国人可以随便去的地方。(请同学们分角色表演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师:周恩来一直疑惑不解,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不能进!2、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感受中华不振的事实。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中华不振,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生阅读课文7—8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3、交流体会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好多同学都在课文中相关语句下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尽量按照顺序来。4
句子: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体会1:我从“闯”字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租界本是中国的土地,而外国人却把它据为己有还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这就是因为中华不振才会这样体会2:从“大不相同”感受到中华不振,因为在外国人居住的租界里,到处都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居住的地方都是比较破烂的地方,生活很艰苦,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师:租界里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这样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在我们中国土地上,外国人过着耀武扬威、纸醉金迷的逍遥生活,而我们中国人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师:是啊,同样是在中国土地上,却有着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愤怒、悲伤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一读这段话吧。师:好,我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中华不振了?预设:课文第8自然段(学生就自己找到的语句谈体会)师:发生在租界里的这一幕让你深深感受到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事件。请同学们默默地看着这段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话。师:(充满感情地强调)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你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师: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个别朗读)。这衣衫褴褛的妇女和这得意扬扬的洋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指名回答)请你把了解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课文相关语句,师追问: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说说看。师:那你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几句话。师:我听出了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为这个妇女鸣不平!(师范读)现在我还想请同学来读一读。师:你也在为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一起为这个妇女鸣不平!(生齐读)师:是啊,(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生读:轧死了),她原指望——(生读: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生读:这个洋人),谁知——(生读: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生读:把她训斥了一通),没处说理!除了可怜的妇女,除了可恨的洋人和巡警,你还看到了什么?师追问:孩子,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4
预设:愤怒、不平、仇恨……师:你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生读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生齐读句子)师:在中国的土地上看到这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着拳头,最想做什么?师:是的,此时的你们,都想狠狠地惩处这些可恶的洋人!该不该惩处?——(生:该!)想不想惩处?——(生:想!)但是,敢不敢惩处?——(生:不敢……)是啊,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尽管怒火在心头燃烧,但最终却不敢将紧握着的拳头挥出去。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让学生齐读: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因为不敢惩处,所以——(生读句子: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还是因为不敢惩处,所以——(生读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在租界中亲眼看见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后,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因为中华不振,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民受尽欺凌却无处说理。(过渡)从租界回来之后,周恩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于是,他陷入了沉思之中,但是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直到一次修身课上才解开了这个谜。四、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师:那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教师随机将话筒递到学生面前,让学生接着读下去)——“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师: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问题,只有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此时的周恩来静静地坐着,他会在想些什么?预设:他在静静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他还在想着租界里发生的事情。4
他在想怎样让中华振兴起来。师:当魏校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那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又浮现在周恩来的眼前,租界里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再一次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为自己立下了这样一个读书志向——(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当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当魏校长带着震惊的神情让他重复一遍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道——(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师: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也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别的同学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读书,而周恩来却一心想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他是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周恩来在12岁那年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的,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五、拓展延伸,树立学习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这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志向,他一生兢兢业业,辛勤工作,为民族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有了周恩来这一代伟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的崛起在中华不振的时代,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在民族振兴的今天,我们又该为什么而读书呢?好好想一想,把它写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学生思考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中华崛起立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