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5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时2教材解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问题生成单1、把课文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看课文。2、联系句子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3、在弄不懂得地方做上记号。教学流程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一、导入。1、观察图片,说说图上的人是谁?2、读课题。3、根据题目质疑。二、预习汇报。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出图:周恩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3、揭示并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4
1、读课文。2、认读生字词。3、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三、初学课文。1、听师介绍课文写的事。2、自由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3、汇报分段结果。4、说说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深刻?一、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2、思考后说说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角色读第一段。二、学习第二段。1、从句中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2、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4、想象:二、检查预习。1、抽查读课文。2、抽查读生字。3、引导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梳理课文内容。1、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文的哪几自然段写了第一件事?哪几自然段写了第二件事?哪几自然段写了第三件事?3请自由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4、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5、根据汇报进行点拨。第二课时一、教学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二、教学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4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3、朗读。三、学习第三段。1、读课文。2、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3、汇报。4、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5、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四、升华情感。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5、让学生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6、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三、教学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3、汇报上面的问题。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四、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教学反思4
4